麒麟灯舞在常德地区出现较晚,而且活动地区很窄。
1984年,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的采编人员到安乡县安丰乡白螺等村采访,民间舞老艺人李福翠说:“记得民国二十四年(1935),澧县孟宝秀师傅教我们跳《麒麟舞》,学会后就到了过年的时候,开始在澧县、常德一带活动,因为我们八个徒弟都是安乡人,正月间,又回到安乡县玩了一段时间,至于孟师傅从那里学来的,我们不清楚。全国解放后,我们在本地利用农闲的时候,又教了几个徒弟,一般在春节期间玩玩。1979年,常德地区搞民间艺术会演,县文化馆的老师组织我们排演《麒麟舞》还得了奖”。
麒麟舞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神兽,早在周代就与龙、凤、龟并称“四灵”,且列“四灵”之首,是太平、吉祥的象征。麒麟形象已有2500年的历史,最初是一种图腾、一种信仰。后来发展到哲学意义,又进入文学领域,如韩愈写的《获麟解》、黄庭坚的《麟趾赞》等。最终走向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成为了陶瓷、年画、剪纸、泥塑、刺绣、金玉饰、建筑、雕刻等艺术创作的素材。
麒麟文化发展到近几百年,更突出地表现为麒麟灯舞,也就是进入表演艺术领域。麒麟灯舞融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杂技于一体,既具有美学的欣赏价值,又有文艺的、宗教的、民俗的、历史的研究价值,这是祖先留给华夏子孙的一份宝贵财产。广东是麒麟舞流传较广的地区,全省各地麒麟舞在历史上就各具特色,如以惠州小金口为代表的东江麒麟舞、以东莞樟木头为代表的客家麒麟舞、以广州番禺为代表的黄阁麒麟舞等。
麒麟灯舞是客家人从北方带到南方来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以锣鼓加唢呐为伴奏,具有长江北部地区花会的风格,与广东岭南音乐不同,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艺术文化。所舞麒麟的骨架用竹篾扎成,皮用各色彩布做成。分成头、尾两截,中间穿孔,舞者站在穿孔处将麒麟系在身上,在春节期间,入村上街挨家逐户恭贺新年。麒麟舞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表达农民辛勤劳动后丰收的心情。
安乡麒麟灯舞是根据传说中的麒麟——一种形似鹿、独角、全身鳞甲,但性情温柔、善良,行走迅速,不踩生草,不践昆虫,被尊为吉祥象征的仁兽,而编排的一种以动物习俗为主体的民间舞蹈。安乡麒麟舞由三人表演,一人扮武士,两人舞麒麟(道具同狮,形状各异)。武士的动作是“起霸”、“趟马”,引麒麟进堂屋,然后拜四方,拜完四方后来至屋中央,开始戏珠,武士将木制红珠滚给麒麟,麒麟得珠后,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与武士一道表演挥珠进财、扬珠点彩晃头探珠、翻身弄珠戏麒麟、舞珠乐麒麟等滚、顶、转、蹲、啃、含、踩十六个动作。此外,还有类似狮舞的搔痒、舔麟、抖身等动作。动作比较庄重、温柔。音乐伴奏为打击乐,常用锣鼓牌子有《急急风》、《阴五雷》。
该舞多在春节期间和结婚办喜事的场合表演,如遇主人娶媳妇,麒麟背上要坐一小孩,送进洞房,将小孩放在床上,这时唢呐学小孩哭声。这套表演称为麒麟送子,主人要送“红包”表示感谢。
麒麟送子的故事源于南朝。传说梁时有个叫徐陵的人小时很聪明,八岁能写文章,十三岁通晓庄老,博览史书,能言善辩。有一天,其父听说齐武帝、梁武帝和王侯们视为菩萨化身的“神僧”宝志来游,便带儿子徐陵去参见,宝志抚摩其头顶曰“天上石麒麟也”。后人便以“麒麟儿”称赞人家小孩聪明。麒麟灯舞中就添了送子这套动作。杜甫在《徐卿二子歌》中说:“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全唐诗》卷219)。这说明唐朝民间已有麒麟送子的风俗习惯了。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是国家“六五”、“七五”计划期间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的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1986 《麒麟舞》被纳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南卷),1996年又作为“湖南特有的习俗舞——安乡县麒麟舞”,被收编人中共湖南省委党史委编、湖南出版社出版的《三湘之最》书中。
另外,《常德民俗志》记载还有车儿灯、龟舞和猴舞等,简录如下,不再赘述:
车儿灯,此舞始于明朝,盛行于清代和民国初年,抗日战争时期一度绝迹,新中国成立后恢复。用竹篾扎饰成土车子形状,旁置两轮(实用土车子只一轮),车前安置两小灯,一人饰女(男扮女)作坐车状(实际将车子系于腰间),一人引车(牵牛),一人推车,它是以队行变换为主的民间舞蹈。表演时,坐车者在引车者的导引下用碎步穿插出各种画面,或穿、或跑圆场,每当交换一次位置时,车子暂停,由引车者发唱,众人相和,唱完一次,在锣鼓声中又交换一次位置,然后再唱,如此反复。表演时间多在春节、元宵节。地点多在堂屋里。歌词如:“哥儿呀依,妹儿呀伊呀,让我的车车推进门来呀………”等等。
龟舞。此舞流行桃源、汉寿等县,表演时一人饰龟,模拟乌龟笨拙、纡缓、胆怯的动作。伴以锣鼓,有提龟、龟与鹤相戏,龟兔赛跑、龟与蚌相戏等场面。
猴舞。此舞流行于慈利、石门等县,演出时模仿猴的各种动作,人数不定,无歌,只有锣鼓点子伴奏,有戏猴,猴戏蚌,猴扳包谷等场面。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