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壳灯舞
来自: 13911813789
2017-03-31
2083

  常德民俗志载:“蚌壳精源流古老,由‘鹬蚌相争’的故事演变而成,一般在表演‘车车灯’后演出。用竹篾扎饰白鹤、蚌壳各一件,并给蚌壳缀以红绫,表演时饰蚌壳精妇女一人,玩白鹤者一人,老渔夫一人,其过程如‘鹬蚌相争’故事,舞蹈动作没有固定形式,随着乐器声时弛时速。类似哑剧,只有动作,没有唱词。”   蚌壳灯舞,又名蚌壳灯、蚌壳精等,中国汉族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广东、福建等地,西洞庭湖区的常德各地流行广泛,而且安乡县的蚌舞还是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如民俗志所载的那样,常德的蚌壳灯舞,没有任何唱词和唱腔,是一种有故事情节、哑剧形式、打击乐伴奏的民间舞蹈。整个表演都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情节、情绪与打击乐的强弱长短紧密配合,以其淳朴的生活气息,风趣生动的表演,乐观明朗的情绪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因此历久不衰。蚌壳灯舞既能参加节日喜庆演出,也可串门人户表演,是我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之一。 

  蚌壳灯舞的服饰根据不同人物,采用与戏曲行当相近的装扮。道具除桨、渔网、扇各地相同外,蚌壳形状也大都一致,只是装饰上有简有繁,有些地方的蚌壳还是透空的网状,让观众能透过蚌壳看到演员的表情及体态。蚌壳用竹篾扎制,用彩纸裱糊,彩笔勾画图案,四周用红布条镶边。表演的时侯,一青年女子扮成蚌壳精,穿着红色的服装,佩戴闪亮的珠饰,立于竹制的大蚌壳内,随着锣鼓的节奏,以碎步、盘腿蹲、半转身的动作以及优美的身段煽动着蚌壳,时开时合,时进时退,时而向上伸展,时而就地歇息,呈现出各种妖娆的体态。一男子装扮成渔翁,头戴草帽,肩背渔篓手执渔网,表现出观蚌、涉水、理网、撒网的各种形态,多次想网住蚌壳但又网不得,时而被蚌壳夹住头部,时而被夹住手脚,逗得观众欢笑。 

  有时候,为了增添气氛,由另一人扮成鹬,与蚌壳精相斗,在表演时则是互相想办法如何逮住对方,最后鹬鹤啄到了蚌壳精,蚌壳精则夹住了鹬鹤的嘴,互相都不能逃脱,在相互挣扎时,被渔郎一网双收。表现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境,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富有情趣。 

  安乡蚌舞一般为二至三人表演。由于内容的不同,所以出现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及不同的人物形象。除蚌姑这个富有浪温色彩的、以旦角妆扮的主要角色外,大多数节目都有丑扮的渔翁与摇旦妆扮的渔婆二人。蚌舞都有简单的情节,运用舞蹈、哑剧、手势及面部表情等表现手段,朴实而又简炼地塑造了各个富有个性的人物,它已具有民间舞剧的雏形,由于深受戏曲表演艺术的影响,因此在塑造人物上带有戏曲行当的痕迹。 

  关于蚌壳灯的起源,我想应该起源于洞庭湖区。王象之(宋)《舆地纪胜》说“洞庭湖有巨蚌如舟,深夜帆展一亮,往来烟波间,吞吐明珠,与月争辉。渔者百计取之,卒莫能得。”洞庭湖区的蚌壳灯舞,就是湖区人民在长期捕捞中用艺术形式成功演绎着这个传奇故事。因此,在西洞庭湖区的沅澧流域,民间有几种传说:

   故事一:洞庭湖西畔的一位年近四十的渔夫,家贫未娶,捕得一只大蚌。晚上,蚌壳张开,露出无数珍珠,照得屋内如同白昼,一位美丽的姑娘从蚌中飘然而出,便和渔夫作伴。凌晨,蚌姑对渔夫说:我是修炼千年的蚌精,念你勤劳忠厚,将珍珠留赠给你,我回水晶宫去了。说完,便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渔夫。不久,传闻每夜都有一只立着的大蚌出现在湖面上,壳内闪闪发光。渔夫惊喜尤分,便将他与蚌姑邂逅相遇的情形告诉了乡亲,并拿出珍珠来证实此事。从此,人们就认为遇风蚌姑是吉祥之兆,每到年节,纷纷扮演蚌壳,以求致富和幸福,从此便有了《蚌舞》。 

  故事二:传说蚌壳姑娘是八仙之一的何仙姑所变,一天在湖洲沐浴,吕洞宾见其容貌秀丽,邪念顿生,便化作一驼背、歪嘴、跛脚的小沙弥向她调情;当小沙弥近前时,蚌姑娘便大显神通,狠狠地用蚌壳夹他的头、手、足,使他疼痛难堪而退走。不久,蚌姑遇见一英俊渔郎,顿生爱慕之情。当渔郎捉蚌时,蚌姑故意夹着他的头、手、足和他逗趣,但却不加伤害。聪明的渔郎领悟了她的心意,便用渔网将她擒获,从此二人结下了美好姻缘。 

  故事之三;一位千年蚌壳仙子,能歌善舞,羡慕人间生活,一天,正在澧水河边晒太阳,正巧打渔郎来到河滩,两人一见钟情,互送信物订下终身,可乌龟精对蚌壳仙子的美貌早就垂涎欲滴,并与见利忘义的鲤鱼精狼狈为奸,欲霸占蚌壳仙子。蚌壳仙子与打渔郎一道,率水族国的众仙姊妹与邪恶势力开展了一场生死决战,最终将乌龟精和鲤鱼精赶走。蚌壳仙子与打渔郎最终结成一对人间美满姻缘。

蚌壳灯蚌壳灯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相关推荐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