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近几年围绕乡村旅游提出很多原创新概念和新理论,如:游居、野行、居游、诗意栖居、第二居所、轻建设、场景时代等,新概念和新理论的提出使乡村旅游内容丰富化、形式多元化,有效缓解了乡村旅游同质化日益严重的问题。 以往乡村旅游是到乡村去了解一些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等,也可以观赏当时种植的一些乡村土产(水稻、玉米、高粱、小麦等)、果树、小溪、小桥及了解它们故事。旅游者可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
从旅游学上说,由于现在乡村旅游的概念还没有完全统一,先列出几种比较典型的界定如下:欧盟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4)将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并且认为“乡村性(Rural-toursium)”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
Gibber和Tung定义:农户为旅游者提供住宿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
杜江和向萍定义: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
马波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客体的类型。
王兵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
从以上定义来看,乡村旅游的内涵应该有以下几点:(1)从地理角度看,乡村是一个空间概念,与城市相对,是指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人民所住的地方。(2)从乡村资源看,不仅包括乡野风光等自然资源,还包括乡村建筑、聚落、民俗、文化、饮食、服饰、农业景观和农事活动等。(3)乡村旅游的特色是乡土性和地域特征,要让参观旅游者体验到与城市不一样的生活。
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2015年5月19日是第五个中国旅游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湖北恩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调研旅游扶贫工作。他强调,乡村旅游是基层和群众的创造,旅游扶贫是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有效方式,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强化规划引导,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
(1)乡村性。乡村旅游的活动内容有别于城市旅游,它是以浓重的乡村性来吸引广大游客的。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逐渐怀念起农村的恬静与惬意。无论是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是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抑或是味道迥然的土家菜肴、风格各异的居民建筑以及充满情趣的传统劳作,都具有城镇所缺乏的优势和特色,为游客提供了返璞归真、重归自然的机会。
(2)参与性。区别于城市旅游等偏向纯观光的旅游方式,乡村旅游具有很强的参与性。游客到达目的地后,除了欣赏农村优美的田园自然风光外,更可以亲自参与到一系列的活动中。在农家乐中,游客可以参与茶农们采茶、炒茶和泡茶的全过程,也能上山下地进行农耕、采摘蔬菜瓜果等;在渔家乐中,游客也可进行垂钓、划船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游客们能更好地融入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对农家的生活状态、乡土民情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不是作为旁观者纯粹欣赏风景而已。因此,参与性、体验性是乡村旅游的很大特点。
(3)差异性。乡村旅游的差异性着重体现在地域和季节两个方面。在地域方面,由于气候条件、自然资源、习俗传统等的不同,使不同地方的乡村旅游的活动内容体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在季节方面,由于农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季节,因此,随着季节的转变,各乡村旅游的内容也体现出明显的季节性。
(4)目标市场是城镇居民。乡村旅游的特点就在于其浓重的乡村气息,因此这种旅游形式对于生活在农村的人并不具有吸引力。但是,对于生活在高度商业化的大都市的居民而言,钢筋水泥的建筑、繁重的工作压力以及浑浊的空气都让他们对于乡村旅游充满了幻想和憧憬。
(5)费用低。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是农民,旅游资源也是大多依赖于现有的农业资源,不用进行大量的投资就可投入使用而获得经济收益,因此属于投资少又见效快的旅游方式。也正因为成本较低,游客在进行消费时所支出的费用也相对较低,无论是住宿、餐饮还是交通,都比城市旅游的开支低得多。
(1)审美享受。长期生活在城市之中,看到的都是钢筋水泥,听到的都是汽车喇叭,呼吸的都是浑浊的空气,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禁会追求一种别样的审美愉悦,而乡村旅游正符合了这种需求。这种美是纯自然的,是历史遗留的。无论是宜人的自然风光,还是充满了趣味的田园生活,抑或是清新的空气都让在都市中生活久了的人体验到别样的审美情趣。
(2)缓解压力。之所以选择乡村作为旅游地点,究其原因不是因为优美的风景或别样的生活方式,而是因为人们想要摆脱城市中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卸下沉重的工作压力。乡村中完全不同于城市的生活环境,能让人们暂时逃避现实生活,遗忘所有生活上和工作中的不快。经过一段时间的放松之后,游客能以一种全新的状态进入到现实生活中,重新接受挑战和机遇。
(3)教育体验。国外的乡村旅游,很多家长都愿意带孩子一同去,其中的原因除了娱乐之外主要是能对孩子进行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通过体验农村生活、品尝乡村野味、参与农业劳动,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能够领略到农村中别样的生活方式,体味到农村人的辛苦和勤劳,学习到有关自然的知识,即寓教于乐,是一种很好的教育体验方式。
(4)文化传承。相比于城市,农村中往往保留了更多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乡村旅游,建设民俗文化村,举办民俗文化节,都市人能够更好地了解乡村社会文化和民俗风情,起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5)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旅游业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多的高度综合的特殊产业,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循环周转,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贫困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变,从而提高了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对解决“三农”问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发展乡村旅游能使那些拥有丰富旅游资源而经济贫困、交通落后的地区,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在贫困地区,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一直存在。因此,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安置过剩劳动力,扩大就业面,极大地维护和促进了当地社会的稳定,提高了社会的整体效益。
(6)更新社会观念。农村地区之所以落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观念的落后,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吸引大量城市游客的进入,农民在为游客服务的同时也可以开阔视野,接收到城市中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更新陈旧的思想观念。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