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居是相对于定居而言的。定居一般是一种为了生计的居住,与职业地和主要生活功能地结合在一起,自由选择空间较小。游居是一种带着享乐、游玩、养乐性质的居住,是一种高品位、高品质的人文生活方式。 定居一般要求便捷性,游居更追求个性,浪漫,舒适,休闲等。游居是旅游式居住,是既包含了房地产概念又包含了人文文化概念的高端生活方式。
游居主张乐世,悠悠万事,唯乐为大。鼓励投⾝村野,以五养为本,奢享九乐。敬畏村野,顺应村野,呵护村野,投⾝村野,奢享村野。村野养乐挖掘出了蕴藏在村野深处的神性。以村野的尺度规范生活,以神性的光芒照耀精神。
中国的乡村保持了数千年的活力,很多乡村有着非常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承,也有着非常淳朴的民风民俗,甚至保留着很多建筑文物,为乡村游居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写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对耕读生活的最真切的描述。 古代农村是耕读乡村,秉承耕读传家,劳作滋养身体,读书修身养性,由此形成古代乡村特有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良性循环的模式。在传统农业时代,人们热切希望回归自然;在后工业革命时代,回归田园不仅是反映了现代城里人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乡村情怀和乡愁情结。
乡村是中国的文化秘境和集聚点。 乡村不仅有陶渊明笔下浸润于古老土地的乡村情境和美好意蕴,更有沉淀在骨子里的、浓厚的农耕文明和精神。中国5000年的文明就是乡村主导的文明。现今尚保留下来的近300万个古村落携带着中华文明的密码,承载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仍存活的文明形态和文明历史。这些古村的格局、建制、雕刻、牌匾等都寄寓着文化意象,是被中国文化浸润滋养透了的文化、科技、美学、教育、民俗等多种因素的复合生命体,是千百年来人们耕读生活的栖息地,寄托着乡民居住、劳作及崇文、敬天、祭祀等宗法关系与情感。中国乡村携带着中华文明的基因,有文化、有历史、有家族、有独特的生活方式,离开乡村无法解读中华文明。乡村是我们生活的净土,我们灵魂最后的栖息地,我们共同的家园。从工业文明角度看,乡村生活可能是一种愚昧的生活方式;但乡村风景宜人,空气清新,民风淳朴,形神有序,节奏舒缓,乡村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有久违的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乡村生活的这种闲适性,正是当下人们所追求的,具有无穷的吸引力,已经成为未来最稀缺的旅游资源。
以乡村旅居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可以将居住和旅游融为一体,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达到生活和工作无间相融的生命状态。 当休闲成为常态,旅游就成为一种休闲方式;当乡村旅游成为时尚,乡村旅居就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乡村旅游未来必定走向乡村旅居时代。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