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的意义
来自:
2017-12-04
2344
切换至PC版

    黑格尔说:“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对于身处海外的学子而言,留学就是某种“现实”,其存在必定内涵各种因缘,因而也自然合乎理性。理性的作用在于发现或创造意义,就有意识的行为来说,没有任何事情没有意义,毕竟,人终究是一个追求意义的动物。于是,我们自然也会问:留学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但其提出本身就很有价值,它体现了人的自觉,即对自己所做的事有充分的认识,“百姓日用而不知”,故此举尤其可贵。国人容易从众,在现实中,很多人在没有对事情有清楚的认识之前就仓促行动,他们只是随大流,却从来不听从内心的声音,多问几个为什么。留学并非给自己套上“海龟”的光环那么简单,它是我们再度认识自己和世界,发掘自身潜能的一个机会。我认为,至少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待留学的意义。
    第一,开阔见识。见识包括“见”和“识”两个方面,“见”指的是人的各种亲身体会,所谓“识”,则指人的自我反思。人由见而识,这样的识有基础和内容,并非凭空想象。一旦有了见识,人不仅会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更进一步,更重要的是心胸亦将随之广大,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生的高度。我们的国家由于历史上长期的闭关自守,造成了民众见识的狭隘,智慧增长陷于停滞,为此,整个民族曾付出过惨重代价。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只有走出去,将参照系放大,才会有比较和鉴别,知道自己的不足,知耻而后勇。从这个角度看,留学的意义就不仅限于增强留学人员个人能力,更在于提升整个民族的素养,为此,留学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从封闭再度走向开放,获得对自身与他者更为深刻的认识,一代又一代留学生做出的贡献不可低估。

 


    第二,广交友朋。古人言:“同学为朋,同志为友。”凡是志同道合之人皆可称之为朋友,在儒家的“五伦”中,朋友居其一,足见其不可或缺。《论语》开篇即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有可以切磋学问的对象,快乐时能与之分享,困顿时可与之倾诉,这无疑是十分幸福的。朋友不仅要交,而且要广交,若能做到“四海之内皆兄弟”,那是最好不过的,如此一来,我们便能获得一面又一面镜子,不至于孤陋而寡闻。研究者通常都容易有不好的倾向,那就是自我固闭,局限在个人的世界中,对他人不管不问,这对全面发展十分不利,应该警戒。业师吴震先生曾嘱咐我,在日留学期间除了学好专业以外,最重要的是广交四方友朋,我从他的建议中获益良多,希望将此经验与大家分享。朋友是我们终身的财富,和朋友在一起,不仅可以相互启发以增长知识,而且在德行方面也能够相互砥砺。
    第三,丰富文化。借用冯友兰的定义,所谓文化,不过是人类的生活方式而已。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其背后隐藏着他们对宇宙和生命的理解,十分耐人寻味。世界这么大,我们不仅应该出去看看,而且还要尝试与之沟通,寻求相互理解。当两种不同文化相遇时,便为新思想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无论是沟通还是理解,尊重都是第一位的,必须以承认他者的存在为前提,同时要对自己立说的根据进行反省,只有这样才会多一份包容,少一些冲突。留学生兼具多重身份,除了求学者外,他们也是一国文化的使者,代表了该国的形象,彼此间的交流不仅体现出各自国家的文化底蕴,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有益探索。我们对留学的理解向来有偏差,以为留学仅仅就是学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如果只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改革开放三十年将有可能成为第二个洋务运动。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不仅要向先进国家取法,像印度这样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发展中国家同样值得学习。只有达到了精神层面的学习才是真正的求学,它试图深入到文化内核深处,去探索支撑其发展的核心理念和思维方式,由此,一个全新的思想世界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生命就像一条河流,奔腾不息,留学只不过是生命长河中一朵转瞬即逝的浪花,尽管如此,却并非可有可无,它甚至会改变人生的轨迹,故越发值得珍惜。我们不要小看自己,以为一个人的力量太小,改变不了什么,实际上,历史往往就是被一个个具体的人改变的。在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留学已远非个人的事情,还承载着家庭和国家的梦想,希望我们都能有这样一份自觉,一份担当,努力学习,奋发有为,有朝一日为改变世界贡献力量。
 

作者相关信息
[作者简介]:陈碧强(1985-),男,云南昆明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南宋心学。
个人履历:
    1985年6月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2004年7月考入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习管理学和哲学基础理论,2005年9月转入哲学系,跟随马克思主义哲学专家李兵教授和古希腊、罗马研究学者刘玉鹏副教授学习,专攻方向为古希腊哲学,2008年6月毕业于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毕业论文题目为《论苏格拉底之死》。
    2008年7月考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师从孟子和牟宗三研究专家杨泽波教授,研究方向为先秦儒学,2011年6月以《孟子礼论》获中国哲学专业硕士学位。
    2011年9月升入博士阶段,师从阳明学和阳明后学研究专家吴震教授,专攻方向为南宋心学,博士论文题目是《慈湖哲学思想探析》。
    2013年10月10日获中国教育部资助,以公派留学生身份参加中日联合培养博士(CSC NO.201306100067)项目,赴宋明理学研究重镇九州大学中国哲学研究室访学18个月,指导教官为日本宋明理学研究专家柴田篤先生。2015年4月10日回国,目前在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期研究。
    曾在《哲学动态》、《鹅湖月刊》、《理论界》、《贵阳学院学报》(阳明学专栏)发表论文8篇,翻译并发表英语、日语专业论文2篇,在北京大学、台湾大学、复旦大学、湖南大学口头发表论文4篇,在日本名古屋大学作学术演讲1次。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相关推荐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