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在文化底蕴丰厚、民风淳朴的扶风县的扶风碗碗腔皮影戏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老艺人齐俊乾介绍,皮影戏的祖师爷为孔子,传说孔子当年讲学时,嫌自己的容貌丑、不好看,听讲的人都走了,就用罗面的罗儿遮住面目,后来将罗儿改为亮子,侧着脸,隔亮子讲课,为了生动传神,孔子又以影人表达手势、身段,在此基础上演变成了皮影戏。关中皮影分东路、西路两种,扶风皮影属西路风格,以碗碗腔为主,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扶风县境内有10多个皮影班,名气大的有“满儿娃”“顺劲娃”“韩家娃”“省儿娃”“本儿娃”等,十年“文革”,皮影戏销声匿迹,幸存的满儿娃也因人员流失不能演出,经席宗虎联系组织后,才恢复起了全县唯一的一个碗碗腔皮影班。
以“满儿娃”当年演出为例:全班只有五人,其中班首满儿娃主唱,还要敲鼓、打手锣,齐俊乾拉板胡兼吹唢呐、打钹,李起秀挑线,王五敲灯碗、筛板子、拍铰子、敲大锣,杜玉杰吹笛子,五个人唱一本戏。现在增添至七八人。皮影戏剧目很多,适合于各种场合演唱,现在,碗碗腔皮影班里,可以唱50多出大戏,剧目有《全家福》《告御状》《泗水关》《龙凤灯》《淮河营》《三上坟》《李翠莲还阳》《双报恩》《四贤册》《草桥关》《九华山》《群雄关》等,碗碗腔皮影戏在演唱时,分三个调式:大调、二调、三调,主要唱腔曲调分为尖板、大板、二板、二六板、飞板、滚板,板式虽不多,由于调式不同,灵活多变,喜、怒、哀、乐表达得淋漓尽致,唱起来婉转悠扬,非常动听。
扶风碗碗腔皮影戏的乐器,分文武场面,武乐器有鼓、锣、手锣、灯碗、钹、铰子、梆子、板板等,文乐器有板胡、二胡、笛子、三弦、苟琴等,以笛子为主乐器,武乐器起板后,由笛子领头接板,笛子在演奏时,要运用三种指法,适应大调、二调、三调的变调,所以很不容易学成。皮影戏里用的板板,用枣木作成,分上下两页,上页固定在大拇指上,用皮条将上页与下页连在一起,演奏时,甩动手腕,上下板发出颤音,脆亮动听,碗碗腔中使用的还有一种乐器。枸琴,用枸树木料掏空做成琴筒,琴柱较短,构琴用的是皮弦,演奏时要戴上铁皮做的指套,此乐器已经失传了。
扶风碗碗腔皮影戏早年在流传广泛,班社众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皮影戏动用人手少,箱底不多,移动方便,舞台简易,以影代人。碗碗腔这一独特的唱腔,委婉动听,音乐渗透力强,在大力普及推动秦腔发展的同时,亦因抢救保护碗碗腔这一艺术形式,使它能像秦腔一样保存流传下去。成为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扶风碗碗腔皮影戏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