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舞,有的地方称之为“舞龙”,也有的称之为“龙灯舞”。龙舞是广泛流行于中国各地如广东、浙江、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及山西等省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演出的时间,一般都在农历正月初一拜年、十五闹“红火”、闹“元宵”的时候,也有一些地方在农历二月初二的“龙抬头”时表演,这是一种极为普遍的民间艺术,这种传统的艺术节目,大都与中国的传统节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龙舞中的龙,由龙头、龙身和龙尾构成,龙身较长,是龙的主体。在制作这种表演的龙时,用竹篾或者铁丝为架子,外面抹上纸或者是布,龙身的节与节之间,用布缝成筒状连接,然后彩绘其形。龙身、龙头、龙尾制成后,在龙身的每节中部插置蜡梗,下部安置木柄,供表演的人用手抓握。
龙舞在开始表演时,由许多人每人各举一节木柄,左右挥舞,使龙体在空中悠悠蠕动。夜晚舞龙时,要点燃龙体内的蜡烛,辅以彩灯、莲花灯等各式花灯,同时施放烟火、爆竹,造成一定的声势,吸引观众,使龙舞呈现出不同凡响的风彩来。“龙舞”,其造型制作与表演形式多种多样。
龙,本是华夏族的图腾,是农耕民族所崇拜的神物。人们认为龙会行云布雨。春节舞龙,寓意风调雨顺;干旱时舞龙,可以求雨;舞龙到各家,可以消灾驱邪……此习俗一直延续下来。龙舞的道具制作,有布龙、草龙、火龙以及段龙之分,其表演技法也随之而异。
流传较为广泛的有:
①龙灯。又称火龙、金龙。用竹篾和绸布扎成龙头、龙身(3~10节)和龙尾,彩绘龙鳞,每节龙身中都装有烛灯。起舞时,一人手持彩灯(象征宝珠)在前领舞,其他多人持龙头、龙身和龙尾下的木柄随舞,表演“二龙戏珠”、“金龙蟠玉柱”等。龙灯多在节庆之夜舞弄,以锣鼓、唢呐伴奏,同时施放烟花爆竹,蔚为壮观热闹。
②草龙。亦称“香火龙”,用稻草、青藤扎成龙形,上面插满点燃的线香,夏夜舞耍时,流星闪烁,引来飞虫追逐,舞毕将草龙急插于水塘内把小虫淹死,娱乐之余还能除虫,因此舞草龙又有防虫灾的含义。
南方农民在夏历五、六月间,用柳条、青藤、稻草等扎成龙形。龙身上插满香火,傍晚以后在田间场院舞弄,看起来星火点点、香烟缭绕。过去多在闹虫灾或干旱时的祭祀活动中舞弄,有驱虫、祈雨之意。此外还有些龙身不相连结的龙舞,如流行于浙江一带的百叶龙,是由几十盏甚至上百盏荷花灯、荷叶灯、蝴蝶灯穿插串连而成,大荷花灯作龙头,蝴蝶灯当龙尾,来回穿梭游走。而江苏流行一种段龙,龙头、龙身和龙尾都由红绸扎成,轻盈优美,多由妇女舞弄,鱼贯走出许多队形,犹如一条彩虹在空中蜿蜒。龙舞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流行最广的民间舞蹈,世界上华人聚居区也以龙舞来表现社区传统文化。
③布龙:龙头与分段的龙身,都用布连接,上面绘制成龙形,表演人数根据龙形之长短而定。舞龙在一名持“宝珠”者的引导下进行,龙随宝珠忽跃忽伏、时缓时急,如凌空飞腾,潜海穿浪,气象万千。
④火龙:是在每节道具内燃烛,于夜间表演,同时燃放爆竹助兴,焰火中,火龙穿梭,火花四射,异常精彩。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龙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成都市锦江区龙舞表演队、成都市温江区龙舞表演队、成都市新都区龙舞表演队、成都市龙泉驿区龙舞表演队、彭州市龙舞表演队、都江堰市龙舞表演队、邛崃市龙舞表演队、双流县龙舞表演队和新津县龙舞表演队均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