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王从让是受“奉阁”和“献牲”祭祀启发,逐渐形成。在民间节庆中一经演出,引起轰动,遂相延而下。至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艺人王本厚又做了大胆改进,并称为“芯子”。
阁子里芯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主要是利用铁质支架把装扮成各种戏剧人物的儿童表演者稳定在高竿或其他造型之上,演绎各种故事。远远望去,人物悬空,非常玄妙、奇特、惊险。因铁支架如灯芯在内支撑,故称为“芯子”,一般一个芯子表现一个剧情或寓意。临淄区南王镇阁子里芯子因造型精美奇特、险中带趣而名闻遐迩。
每逢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各地打锣鼓,扭秧歌,展花灯,各种民间表演络绎不绝,大街小巷人头涌动,把个城镇闹得沸沸嚷嚷,毫不热闹。
这里提到的“芯子”,就是把扮演不同角色的儿童,固定在高约两米的铁杆上,而铁杆则巧妙地遮盖在或者树干,或者藕杆藕叶甚至花草的“芯子”当中。小演员则多半扮演一些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就像真的人物站在花草上或者腾云驾雾一般。
阁子里芯子的演出队伍阵容庞大,场面壮观。在近代和现代,基本形成了相对固定的队伍阵容,依次是:火球、锣鼓、高跷、芯子、杂耍。加之善女们彩扇绸巾的陪衬,更增添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演出队伍最前面有专人舞动火流星,两团火球上下翻飞,煞是好看。它的另一作用是在拥挤的人群中开出一条道路,以便于整个芯子队伍的顺利行进。锣鼓队伍可达30余人,有鼓、锣、钹、镲、碰铃、领子等乐器,其声如雷鸣,磅礴大气。演奏的曲牌有《凤凰串牡丹》《闹花船》《峨眉雪》等十余首。南仇阁子里锣鼓演奏大有特色,即使同名曲牌也和周围地区不相雷同,因而有“阁子里打鼓——有玩意儿”的歇后语。芯子是整个队伍的主角,过去一般是两三台,每台上的人物由所展示的故事情节而定,多为两三人。在第三届国际齐文化旅游节上,一次就有6台参加演出,每台上的芯子人物也大大增加,仅《八仙游春》就有8人,总人物数达24人,参加演出的演职员多达200人,其艺术水平和制作难度均创历史新高。阁子里芯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