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弦的制作工艺简单,是用一块长约10厘米的青篾,中间挖削出一块小的簧片,类似脚踏风琴的簧片,一侧有一跟绳子。弹奏时,右手将口弦置于两唇,左手扯动麻线,竹簧即发出声音。其声清雅袅袅,余音不绝,但据介绍口弦的音域狭窄,不一个8度,只能弹奏出简单的音调。口弦制作看起来简单,但簧片却是很关键的工艺,稍不注意就达不到弹奏的效果。口弦弹奏十分讲究,通过一侧的麻线拉动产生的震动来传音。音律的改变全靠演奏时扯动麻线的力度和舌头触及簧片的位置以及口型的大小、口中气流强弱来决定,弹奏难度大。
口弦是一种专为羌族妇女发明的一种乐器,羌族青年男女在恋爱时,男青年都将制作一口弦送给女方,以示信托,这就是最初的羌族口弦子,后来,羌族妇女慢慢掌握了口弦弹奏技巧,这一乐器也开始流传下来。然而,作为羌民族独特的乐器,口弦正面临断代的命运,会弹奏寥寥无几。根据掌握的资料,目前只有青片乡尚武村的王泽兰、何秀芬、周顺兰三人能够制作并流畅的弹奏口弦,而用口弦弹奏一首完整的歌曲,则只有王泽兰一人能行。
远古时候,羌族人民生活的地方娱乐活动少,文化生活单调,当田间劳作累了的时候,农闲的时候,作为爱情信物的口弦就成了羌族妇女们打发时间消闲的一个最好方式。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羌族男女恋爱时不再将口弦作为爱情的信物,而仅仅作为一种消闲乐器。如今信息发达,休闲娱乐方式多,很少有年轻人学习口弦的制作、弹奏。生老病死是永不可改变的自然定律。现在,老一辈羌民中能“扯”口弦子的越来越少,年轻人对这一古老的民间音乐的自觉的传承意识就显得弥足珍贵。口弦的制作要求高、难度大。制作口弦的材料——金竹被砍伐,翻黄金竹更难寻找,而用其它材料代替,声音效果差。羌族口弦及它的传人都处于濒危和期待抢救保护的状态。口弦音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