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7日,四川省九寨沟县申报的“南坪曲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序号:587Ⅱ-88。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南坪曲子的起源,据史料记载,清朝雍正、嘉庆年间,陕、甘移民迁入,在近两百年的衍移融流中,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南方与北方的民间文化及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南坪曲子。
流行于川西北高原九寨沟县一带汉族(含少数回族)民间自弹自唱的说唱艺术。是人们在喜庆的节日,特别是新春佳节进行演唱的一种民间曲调。是九寨沟县民间传统艺术,以抒情优美见长,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讲有一定的文化层和文化圈,是川西北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的群体活动形式。“南坪曲子”是用当地的方言进行演唱的,唱词语音也有自己的特色。语言朴实,除少数有固定的唱本外,多数是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
“南坪曲子”主要是当地人民群众自娱性的演唱,在农村尤为盛行,是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山民们在结束一天耕牧劳动后,或聚于庭前树下,或围坐于晚炊的火塘旁,弹起三弦琵琶,敲起瓷碟碰碗引吭高歌。特别在婚嫁节假之日,乡亲们欢聚一堂,群弹群唱此起彼伏,气氛十分热烈。正如人们所说:九寨沟县是“弹唱的世界,弹唱的海洋。”
艺术特色
表现内容
“南坪曲子”从表现内容上可分为:
1、历史传统类。歌颂历史英雄、发明创造和叙说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这类数量最多,大多为长篇叙事性民歌,有的已具有说唱音乐性质。如《孟姜女哭长城》、《老爷挑袍》、《伯牙碎琴》、《孔子哭颜回》、《相子出家》、《杜康造酒》和《洛阳桥》等。
2、爱情类。抒发男女恋爱、婚嫁及悲欢离合的思想感情,有反封建的思想因素。如《二姑娘》、《情歌》、《月儿落西下》、《送郎》、《绣荷包》、《女寡妇》和《南桥汲水》等。
3,劳动生活类。反映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如《庄稼曲》、《摘花椒》、《摘葡萄》、《男鳏夫》、《回娘家》、《劝世文》和《骨碌子耍钱》等。
此外,还有一类篇幅短小的抒情小调,如《采花》、《木莲花》等。
“南坪曲子”从曲调形式上可分两种。一种是专用来过年耍花灯时演唱的曲子,称为“花灯曲子”(简称“花曲子”)。如《采花》、《织手巾》、《情哥》、《绣荷包》、《十写》、《十劝》、《十送》、《太阳当顶过》、《男鳏夫》、《放风筝》、《茉莉花》、《十现灯》、《货郎卖线》、《大十二将》、《小十二将》、《十个字》等;另一种是农闲时或年节用来消遣唱的曲子称为“背宫曲子”。如:《皇姑出家》、《伯牙碎琴》、《进兰房》、《尼姑下仙山》、《福禄寿喜》、《王玉良传》、《柳迎春》、《挂红灯》等。
是用独特的“南坪琵琶”演奏。演奏时,配上碰铃、瓷碟作打击乐。
“南坪曲子”的发展。由于九寨沟县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闭塞,在过去“南坪曲子”仅限于本地民间自娱性的演唱,因而一直处于较为原始和古朴的状态。它的发展和传播是在建国以后。
最初,是在原曲牌的基础上填写新词,加进简单的复调组织体,以女声小合唱的形式出现。在伴奏上,除了原有的琵琶(三弦)、瓷碟外,又增加了扬琴、二胡等乐器,仍用南坪方言演唱。
继而,又出现了将原有曲牌稍加修饰和发展,对三弦琵琶的音位加以调整(使之更符合五度生律),在表演形式上加进了站立着唱、舞蹈和身段手法等,使弹唱的总体效果更为丰富多姿。
再后,则出现了以原曲牌为素材创作的琵琶弹唱曲目。在演出时,将原来的七品三弦琵琶改为通常的四弦二十四品琵琶,加进了扬琴、古筝,中阮等弹拨乐器,并用成都方言演唱。
艺术形式
南坪曲子的基本形式为弹唱,常配以瓷碟、碰铃等打击乐器加以伴奏,歌词内容广泛,包括爱情
生活、农耕生活、历史传说故事等题材。演唱形式多为独唱、对唱、一领众和、齐唱等。伴奏乐器主要为琵琶,即横抱弹拨,呈柳叶形,由三根弦构成,内弦两根为同度,外弦一根,与内弦形成五度定弦,常为6―3弦和5―2弦。
“南坪曲子”主要是当地人民群众自娱性的演唱,在农村尤为盛行,是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演唱形式非常自由,由一人至多人弹唱,另一些人伴奏帮腔。山民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聚于庭前树下,或围坐火塘旁,弹起三根弦的琵琶,敲起瓷碟碰碗等引吭高歌,气氛十分热烈。
南坪曲子分为两种调,音律和内容比较简单的一种是花调,《采花》就是花调中的代表作;音律和内容比较复杂的是贝宫调,包括一些比较长的“折子戏”,比如描写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的《老爷挑袍》。
在九寨沟风景被开发之前,九寨沟县是因“南坪曲子”而闻名的。《采花》曾风摩全国,周总理曾建议“东方歌舞团”把它作为出国保留节目。九寨沟县素有“民歌之乡”和“琵琶之乡”的美誉。
中央电视台CCTV-3、CCTV-7、CCTV-10在民间艺人白映武家录制南坪民歌
“南坪民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在九寨沟县城乡广为流传。男女老幼多能弹唱,曾多次参加省州文艺会演。《采花》、《绣荷包》在国内外很有名气。根据“南坪民歌”曲调的不同,唱法的多种性及民歌的表现形式和性质,可分为南坪曲子、山歌、藏族民歌和回族民歌。
九寨沟县民歌《采花》在2004年元月参加CCTV西部民歌“清逸·佳雪”杯电视大赛中获三等奖,同时九寨沟县文体局获得中央电视台民歌保护奖
山歌
九寨沟县的山歌是九寨沟县人民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理想和愿望的民间歌谣。它歌咏的内容遍及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大致可分为这样几类:
1、盘山歌:这类山歌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机智。一问一答对唱的形式,多在田间作业休息时演唱,它能唤起人们劳动热情,提高劳动效率。
2、生活歌:这类山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解放前九寨沟县人民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其中绝大多数是反映劳动人民在解放前的艰苦生活的。
3、情歌:这是九寨沟县的山歌中比重最大、艺术性最高的部分。
九寨沟县的情歌虽与其他地区的情歌一样,表现了劳动人民对恋爱的理想和愿望;生动地再现了男女青年爱慕、试探、热烈追求、初恋到生死不渝的整个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的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与各种矛盾的、甚至是变态的心理,但无论就内容还是艺术来说,又别具特色。
藏族民歌
藏族的历史有多久、藏族的语言文字就有多少,佛教的经书有多少,藏族民歌就有多少。
九寨沟县习惯上把居住在县内主河流白水江上游和发源地(包括漳扎、玉瓦地区)的藏族叫做上塘地区藏族,而居住在白水江以东和以南(城关、双河地区)的藏族称为下塘地区藏族(即白马藏族)。
九寨沟县藏族文化与青藏高原以及其周边藏区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同时由于地域的限制和长期的封闭,又有其自己独特的一面。上塘藏区的文化基本上是安多文化和康巴文化;下塘藏区的文化是白马文化。九寨沟县的藏族文化是安多文化、康巴文化和白马文化的综合体。
藏族民歌以内容分:
一、传说故事歌,主要指唱天地、自然万物(如松树、竹子、青棵、火、风、石等)的形成、形状、生长过程、用途等。
二、吉祥歌:它包括婚礼歌、建房歌、取经朝拜远行祝福歌、敬神歌、祝福众人歌。
三、对歌。四、讥讽歌。五、辩论歌等,这些都是在正规场合唱的歌。另外还有随便场合唱的民歌那就太多了,以歌代言、无时不歌、无处不唱的情歌山歌。
藏族民歌,没有伴奏,只是清唱,没有文字记载,都以口碑传唱,有本地区生产生活中形成的藏族民歌的传承,又有外界民族文化的传播,从而形成自己独特藏族民歌风格。如:《建房歌》、《打墙歌》、《立房架歌》、《开门歌》、《建房祝愿歌》、《遣责不孝儿女歌》、《情歌》等。
回族民歌
九寨沟县的回族同其他民族一样,也有本民族文化的民歌和传说。民歌中反映爱情的较多,也有反映劳动生产和其他内容的。大都以四句为一首,每句字数不定。见景生情,也有韵律。
同汉族的民歌情歌一样,多用“花”“姐”“哥”字。以自然界的各种美好现象,来表述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的追求。这里的“花”“姐”多指少女,在短短的歌词中还包含着更深层次的内涵,歌中绝对没有现代情歌那么多的爱、吻、亲之类词,但它根据其它的描述使人一下能会意它的含义,像以下这种火辣辣的情歌,多数是青年男女在野外劳动或玩耍时唱(没有长辈在场)
南坪曲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