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远船灯的由来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清帝乔装出巡江南,至福建沿海,突遇风暴,险些丧生,幸投宿于一渔船,船家祖父和孙女与其言谈之中,帝获悉渔家饱受渔霸欺凌,不得温饱,甚为恻隐。翌晨临别时,特赠夜明珠一颗,亲笔题赠“渔家乐”金匾和“圣旨”金牌各一。渔翁顿觉福从天降,惊喜交集,叩头跪接。尔后,渔民们再不受渔霸欺凌,且有夜明珠之光,风雨黑夜,均可出海捕鱼。后人便根据这一传说排演船灯。
据《平远县志》、《武平县志》记载:两百多年前,船灯表演艺术从闽粤交壤地带传入平远县差干乡湍溪村,因广东平远与闽南接壤,同属客家居住地,生产习惯、生活习俗相同,婚嫁民间交往密切。200多年前,福建下坝艺人丘永生逢年节到平远湍溪谢屋舞船灯,因此与谢屋建立一定感情,因谢屋谢添官自幼喜文艺。丘永生以师徒传承方式把船灯技艺传授谢添官。从此“船灯”便通过民间渠道,很快在我县境内流传开来,经久不衰。每逢春节、元宵、端午、中秋节日以及喜庆丰收之时,差干、仁居、上举、泗水等地的群众便由家族或村寨自发制作、排演船灯,以此来庆祝节日、表达丰收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刚传入时,“船”用木、竹制作,长约3.5米,腹宽约1米,舱内高约1.6米,外表涂以鲜艳的色彩,配以花束、彩带、彩灯。船无底,底部周围饰以约0.6米宽的布条,称“水布”,用以遮挡操船者的脚,全船约重30公斤。船灯舞由3人表演,男女演员各1人,男饰老翁,女饰孙女,以歌为主,分别在船头、船尾表演,另一个藏在舱内操纵彩船,用一布条系于舱内前后对角处,伴在双肩,双手抓紧前后横档另一对角处。表演时,将船体舞动,前后左右行进,停靠摇摆自如,全由操船者控制,舱内舱外表演动作娴熟,配合默契,自始至终给人以“船在水中行,人在船中舞”的韵味。伴奏乐器以民间管弦乐器如唢呐、笛、扬琴、三弦、板胡、二胡等为主,有时还加上锣、鼓、钹、铛等打击乐器,节奏明快,气氛热烈。曲调大多为民间小调,如《渔家乐》、《闹元宵》、《迎风斗浪》、《夜行船》、《卖杂货》、《十二月古人》等,表演内容起初为爷孙两人出海捕鱼,娱乐升平。以后逐渐增加男女谈情、劝世讽俗之类的内容,无一定程式。
新中国成立后,我县文化部门和民间艺人,通过不断挖掘、整理,并随着时代的前进步伐,将“船灯”艺术推陈出新。1949年有《庆胜利》船灯,1950年有《抗美援朝》船灯,1972年有《喜送公粮》船灯,还有《迎风击浪》、《花王出巡》、《船灯情》、《迎澳门回归》、《回娘家》等等。改革开放以后,文艺工作者不断推陈出新,平远船灯革新又迈进了一大步,逐渐发展成两船、三船甚至五船、六船,甚至大、小船等多船表演形式,表演时在传统单船的基础上,用舞蹈动作表现出“闹花灯”、“怡情”、“拉船”、“花鼓”等四个情节,在舞蹈动作中加入划船、出水、入水、旋船、汇船、拉船、跳船,船内演员与操船者密切配合。模拟船在水中,大江、急水、过滩、搁浅等动作,与传统船灯表演形成相比,船灯舞的表演形式更为丰满,形成平远船灯舞特色。
平远船灯表演非常细腻,形象生动逼真,具有较强的模拟性。表演者模仿划船等动作,操船者则模仿船在水中的飘荡情景,均把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船”外的演员与“船”内的操船者配合默契,在小溪、大江、急水、过滩、暴风骤雨等任何情景下都达到了“船在水上行,人在船中舞”的“全真”境界。同时,平远船灯道具船上的装饰物和装饰文字,具有较强的寓意性。船舱前的圆球灯和尾部的“渔家乐”大字,象征清朝最高统治者赐给渔民的夜明珠和牌匾,昭示着皇恩浩荡,恩赐天下,体贴民情。公孙2人的单船表演,正是渔民百姓为歌颂皇恩,向往美好和谐生活之情而专门创作排演的《渔家乐》船灯舞的真实反映,其寓意在舞蹈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平远船灯制作工艺独特,根据传统故事情节制造,舱的前上方正中央有一圆球灯,以模拟清朝皇帝恩赐的“夜明珠”,在其下方,镶嵌“圣旨”两字,船舱两边镶有对联:“江河湖泊波浪涌,远近通达逍遥遊”;船舱尾部正上方镶有顺治赐牌匾中“渔家乐”三字,两边对联为:“行舟驾入仙人境,鼓箫奏出太平歌”。同时,在船尾的彩架上,挂一盏用于照明的灯笼,以作夜行船之用。此两只“灯”就与道具“船”合称为“船灯”。(船与灯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平远船灯的特色,也是与北方旱船的根本区别)。
此外,平远船灯具有较高的历史、民俗学和文化艺术价值。平远船灯,从侧面反映了台湾是祖国的神圣领土,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渴望台湾的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史实。其表现内容源于民间关于清帝为祭奠征台(湾)牺牲的将士,驾临福建汀江一带,突遇暴雨狂风,幸有渔民公孙俩奋勇将帝送到江北的传说。平远船灯舞正是根据这一动人的民间传说创作而成。它间接地反映了清朝最高统治者收复台湾这一历史痕迹,表现了中华民族对收复台湾的世代愿望。同时,平远船灯形成以后,因其寓意深刻,极富娱乐性,更因其所用道具均与当初客家民众劳动、运输工具—船极为相仿,表演动作与劳动动作相差不远,所以排演起来比较简单易行,从而在许多地方流行,并传承至今。每逢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或在丰收之余和家族喜庆之时,在客家民居、围屋的庭院门坪,均自发排演船灯舞,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