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河戏的传统剧目较为丰富,保存下来的有五百多出,其中包括整本戏四百五十多出,散折戏六十多出。这些剧目基本出于元明杂剧传奇、章回小说、民间故事,代表性剧目包括《百子图》、《楚宫抚琴》、《大回荆州》、《双驸马》、《沙滩会》、《翠屏山》、《反武科》、《秦雪梅》、《三娘教子》、《一捧雪》、《四下河南》等。
荆河戏的脚色行当分生、小生、旦、老旦、花脸、丑六行,生分老生、杂生、正生、红生四种,旦分正旦、闺门旦、花旦、武旦、摇旦五种,花脸则分大花脸、毛头花脸和霸霸花脸三种。荆河戏的表演讲究内、外八块的功夫。“内八块”功夫指人物的喜、怒、哀、乐、惊、疑、痴、醉等内心情感,“外八块”功夫则指云手、站档、踢腿、放腰、片马、箭步、摆裆、下盘等八种外部形体程式动作。荆河戏以武戏见长,尤以各种姿态的“拗军马”、“抖壳子”最具特色。
荆河戏音乐南北交融,别具韵味。荆河戏北路唱腔保留有由秦腔向弹腔衍变过渡后期的呔腔,属荆河戏独有的特殊唱腔。另有一种北路唱腔,用南路定弦演唱,名为“南反北”,又称“子母调”,用以表现人物的思虑、悲伤、恐怖等各种情绪,而子调则表现病危、死亡等情绪,这在其他皮簧剧种中亦较为少见。荆河戏南北路唱腔中还有很多特殊唱法,如十八板、十三板、正八句、龙摆尾,南路正反“马头调”、正反“老板头”、正反“八块屏”等等。荆河戏唱腔响亮、气势宏大,演员用嗓根据行当不同而有所区别。须生多用边嗓和沙嗓,小生、旦用假嗓,花脸用“本带边”,小花脸、老旦则用本嗓。念白主要采用澧州官话,少数剧目也用京白、川白、苏白和山西白。荆河戏的伴奏乐器包括文、武两种场面,文场面有胡琴、月琴、三弦、唢呐、笛子等,武场面则包括堂鼓、大锣、小锣、马锣、头钹、二钹等。马锣的传统打法极为特别,是将锣抛到空中再打。
澧州荆河戏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有大量珍贵的原始曲牌、堂曲、打击乐谱等,在语言学、民俗学、民族音乐史等方面均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由于多种原因,湖南的5个荆河戏专业剧团,有4个已先后解散或解体,只剩一个澧县荆河剧团还在艰难地支撑着。在此情势下,抢救与保护荆河戏已是刻不容缓。
张又君 张又君(荆河戏)湖南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荆河戏》相传荆河戏起于明初永乐年间,但已无从查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顾彩在《容美纪游》中提到的“终带楚调”,就是指当时流行于这一带的地方戏曲。由于她深深地植根于当地语言、风俗、乐舞、俚歌之中,所以“初学吴腔,终带楚调”。这种楚调,就是区别于吴腔、梆子腔的早期荆河戏。明末清初,李自成攻占澧州(1643年)...... 详细>>>
萧耀庭 萧耀庭:1935年出生于临澧县城关镇,196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分配在内蒙古教书,后因病退职返乡。1962年进临澧县荆河剧团,师从著名乐师黄绩三学习荆河戏音乐。1963年起任临澧剧团的专职音乐设计,先后有100多首戏曲音乐作品问世(包括现代戏,新编历史剧和文革时期的移植样板戏),在澧水流域颇负盛名。除此之外,还曾改编、新创《孟良一家》、《双合印》、《程咬金娶亲》、《和氏壁》等剧本,其中《...... 详细>>>
荆河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