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东渔鼓
来自: John
2016-03-07
1319
祁东渔鼓   祁东渔鼓起于宋代,流传于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续有发展。其唱腔是在湘南渔鼓的基调上,根据祁东方言,结合祁东民间小调,花鼓和祁剧音乐改革发展起来的,人们习惯地称“祁东渔鼓”。

  祁东渔鼓主要分布在本省衡阳、邵阳、永州等数十个县市区及广东、广西、江西、山东等省。先后经历了从起萌到形成、成熟、转折、创新六个不同的发展时期,涌现了刘贤中、邹祖溪、邹赛奇、邓富生、邹昆山、邹华山、邹华春等一批著名的民间艺人。目前从业艺人达400多人,有60多支演出队伍。

  祁东渔鼓传统曲目丰富,素有“唐三千、宋八百”之说,经过后期整理的传统曲目已有400多个,如《岳家将》、《杨家将》、《薛仁贵征西》等。创作曲目有《闹新房》、《白毛女》、《妇女翻身》、《毛主席过黄河》、《陶铸路过磕浪滩》等300多个。

  祁东渔鼓在湘南渔鼓中自成流派,基本唱腔一般分为起腔、正腔、尾腔三部分,唱词押韵,正文部分故事情节强,道白约占三分之一。祁东渔鼓的音乐曲牌优美动听,地方色彩浓烈。以祁东小调、祁剧、花鼓为基础音乐,同时汲取了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地方剧种的精华。伴奏音由一把二胡发展至弦乐的高、中、低三音俱全,渗入了竹笛、锁呐、电声乐等。

  祁东渔鼓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一是世代传承,与时俱进;二是喜闻乐见,影响甚远;三是组织严密,体系完整。祁东渔鼓从口口相传至专业创作,从道情渔鼓到曲艺艺人至综合性艺术,愈来愈焕发鲜活的艺术青春。作为一门古老的说唱艺术,其音调地道,其形式活泼,其场地不拘,深受当地群众所喜爱,历经千年而不绝于耳。作为一种比较完整的艺术形式,当地民间自觉成立了专门的组织,归纳整理传统曲目,同时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专门的组织结构,完备的结构体系和专业的创作队伍。

  祁东渔鼓保留了一批演唱底本,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保留了传统的民间艺术,表现出了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发展自成体系,在祁山白水间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邹昆山   邹昆山•祁东渔鼓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邹昆山,出生于渔鼓世家,由于幼小在家受到渔鼓艺术的薰陶,他从小对这门艺术非常喜爱,父亲(渔鼓创始人:邹祖西)将这门民间艺术传授于他。他对渔鼓的唱腔、导白都认真地学习,掌握了传统的演唱风格,继承了原汁原味的传统本色。一腔一式都严格地按照家父的传授。早先的渔鼓是一人演唱,生、旦、丑、净于一身,一人多角的表演形式。渔鼓是...... 详细>>>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相关推荐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