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家山垸内,至今还保留有一座历经200年风雨的古戏楼,厅堂内悬有师祖陈兴太题写的匾额“源远流长”。这里的男女老少都能唱上几句东腔,今年70多岁的陈月舟,全家人可合演一台戏。“文革”期间,村里的戏班曾遭禁查,但人们仍私下口耳传承,村里东腔戏班的现任召集人陈贵生便是那时开始学唱东腔的。
9代传承中,陈家山戏班打破了过去女戏男唱的传统,开始培养女演员。目前戏班的演员能唱东腔戏72种板腔中的50余种,保留有《珍珠塔》、《秦香莲》、《天仙配》等30个大本子剧目和《拦马》、《教子》、《站花墙》等30个中小戏剧目。
如今,陈家山戏班在罗田、麻城、金寨、新县仍颇受欢迎,每年正月初八以后,戏班子便外出演戏,直到阳春3月才回家忙春耕。每逢传统节日、婚丧喜庆,方圆百里的乡亲有请必到;县城广场、村野山坡、农家堂屋、洞房花烛的新房都是他们演唱的舞台。据介绍,陈家山村民风淳朴,自土改以来村里尚无一人违法犯罪。
“东腔戏可是个‘老古董’了。”罗田县文化局郭小双局长告诉记者,唐宋时期,罗田当地村民在劳作和生活之余,自发创作了“哦嗬腔”、“畈腔”、“采茶调”等民间声乐,特别是遇上农忙季节,冲冲畈畈“哦嗬”声一片,这边唱来那边和。嗓子好的歌手,歌声可翻滚几个山头。再加上独特地貌产生的自然回声,就形成了激荡人心的歌涛。苏东坡任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副司令员)时,有一次视察罗田,就被罗田“畈腔”所震撼,称唱歌者为“鸡人”。而东腔戏正是在“哦嗬腔”、“畈腔”、“采茶调”等基础上产生的。
“东腔戏的发声部位在咽喉,按照今天的标准,它不属于科学的发声方法,但它确实是原生态的。”郭局长说。
村民陈桂明是东腔戏第六代传人,也是目前陈家山东腔戏业余剧团团长。他介绍,陈氏东腔戏有一个不成文的族规,就是只传本族,不传外人。过去还有“传男不传女”的规定,因为东腔戏有“女戏男唱”的传统,但在9代传承中,这一传统被逐渐打破,陈家山开始培养女演员,“不过只教媳妇,不教姑娘。”
陈师傅还介绍,为防止手抄传误,陈氏东腔戏一直没有剧本,全靠师傅一字一句、一招一式地口口相传,这使得陈家山的东腔戏始终保持着古老的原生态。现在,陈氏东腔戏祖传下来的大小悲喜剧共有30多本,如《全家义》、《血掌印》、《白布楼》等。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