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盛行,仅灯彩就有几十种,如龙灯、荷灯、船灯、花灯、狮子灯、蚌壳灯、板凳灯、草龙灯、扭扭龙等。其中,扭扭龙比较奇特、少见。
扭扭龙是崇仁相山镇苔洲村所特有的一种民间灯彩,以舞动时龙体会颤动和扭动而得名。因由一人操作,故又名独龙。
扭扭龙的历史只有一百多年,据传大约是在清同治年间起源于进贤县李渡镇龙潭村,不久便销声匿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已由该镇迁居崇仁的老艺人盛天筹,在县文化馆干部的配合下,根据传说,挖掘和整理出这一鲜见的灯彩形式,使之重现人间。
传说过去龙潭村的龙潭内潜居着一条水龙,村外一座叫焦炭石的古洞内则盘踞着一条火龙。一天,村南珠山上空有一颗巨大的彩珠从天而降,落入龙潭中。水火双龙为获此彩珠,在潭中激烈拼搏争斗,掀起狂涛,大水涌出潭口,淹没田地,冲毁村庄。村民们不甘忍受其苦,请来道士作法,祈求双龙离潭入海。无奈道士法术不高,作了七七四十九天的法事,才求走了水龙,而火龙依然在潭口吞吐彩珠,制造水患,祸害百姓。此时村民们想出办法,依照火龙的模样,用禾草扎了一条龙并插上香烛,派青壮年举着,在村里村外游走,而后来到河边,点火焚烧,请它借水道回归大海。说也奇怪,经此闹腾后,龙潭竟然平静下来,不再危害百姓。从此后,每逢新春,人们就扎龙祭祀,祈求平安。后来村里一些稚童,觉得有趣,便砍竹破篾,扎起小龙,并在龙腹下绑上两根木棍,由一人双手举着,到邻村舞玩,讨取蜡烛炮仗。大人们受此启发,遂做了两条更小的龙仔,安在它的头尾之上,形成大龙背小龙之势,同时改两棍为一棍,绑在龙腹中段,供人操动,扭扭龙便由此诞生。
起始,扭扭龙多是二龙一珠,三人配合,跟随大龙灯进行表演,元宵后亦同大龙一起在河边焚烧。后来,扭扭龙逐渐脱离大龙单独活动,演变成一种独立的灯彩形式。
扭扭龙制作精细,系在一根木棍上用竹篾扎成一大二小三条龙,互相间都用细绳连接,表演者手擎木棍上下舞动,使三条龙的龙体产生颤动扭动、活灵活现的效果。彩珠亦可用竹篾扎成球体,嵌在装有半圆铁匝的木柄上,使之舞动时可以上下转动。
扭扭龙的表演不受场地限制,多则数龙数珠,少则一人一珠。苔洲村的演出是四龙二珠,在欢快的锣鼓声中,二珠引四龙次第登场,运用“圆场”、“矮子步”、“游龙”、“扭龙”、“转珠”、“跳步引龙”等各种步法和动作,使得珠翻龙跃,生机勃勃。
扭扭龙的伴奏音乐,除开场时只用打击乐外,其余都配以吹奏乐,舞至情浓处,还加上喝彩、祝愿性的合唱。锣鼓点以[单台]为主,伴以[彩灯头]、[划龙船]、[慢长锤]。吹奏乐则用[卖棉纱]、[卖布]、[洞房]、[接妹]、[探妹]等民间曲牌,旋律通俗流畅,节奏明快跳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苔洲村表演的扭扭龙在1984年前后开展的民间舞蹈普查时被录像上送至省、地文化部门,引起有关专家的重视,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