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跷又叫踩高跷,有的地方也叫踩拐子,是章贡区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时,踩街中不可缺少的一项群体街头表演节目。它的特点是乡土气息浓厚,形式奇特别致。据传有500多年的历史,亦说有千年以上。据《列子·说符》篇记载:“宋有兰子者,以枝干宋元。宋元台而使见其枝。以双枝长信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并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高跷早在先秦已在民间流行。章贡区是在清公元1902年就有了高跷队,当时的高跷爱好者自发组织在刘家宗祠(位于章贡区新赣南路未端,藕塘里)当时每逢正月初一至十五闹元宵,城区都有踩高跷,走旱船、玩蚌蛤,这些活动,在城区走街串巷表演。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章贡区一些单位都自发组织了高跷队,有运输高跷队、赣南纸厂高跷队、解放公社高跷队、江西气压机厂高跷队、赣州运输联社高跷队,共7支队伍,高跷队伍十分兴盛。到目前为止赣南最悠久,最完整的高跷队伍,还是章贡区民间高跷艺术团。
踩高跷,有两种好处:第一种是体育锻炼健身;一种是民间艺术舞蹈,给众人带来快乐和喜悦。
近年来,由于队伍老化,一些青年人都不愿意去学这门古老的玩艺,大多数人都外出务工,章贡区民间高跷危在旦夕,面临失传。
章贡区民间高跷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