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台大鼓凉伞舞
来自: Cyril
2015-10-05
858
漳台大鼓凉伞舞   大鼓凉伞舞始创于闽南漳州,后传至台湾的一种不用器乐伴奏的民间舞蹈形式。在《台南县志》中就有弄鼓花的记载:“两人一对手,一人持凉伞,一人抱大鼓,伞打回旋,大鼓双面打,边打边舞,另有打锣手三、四人围住大鼓,边打边舞。因其状天真浪漫,爽然欲醉,又名“弄鼓花”,而“弄鼓花”即福建漳州一带的“大鼓凉伞”,在台湾今称为“跳鼓阵”。

  相传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数千名倭寇乘百姓过年之际,偷袭月港,沿着九龙江大肆抢劫。抗倭名将戚继光闻讯后立即调遣戚家军,1九龙江口,并全歼倭寇。老百姓纷纷抬着猪羊去犒劳戚家军。年青人敲着大鼓,唱着锦歌,边走边跳,欢庆胜利,戚继光令士兵撑起伞,为载歌载舞的小伙子遮阳,那些打伞的士兵也不知不觉地跟着鼓声按节奏跳起来。这个欢乐的喜庆场面,使闽南艺人产生了创作灵感,把持伞小伙子改由少女扮演,少女的舞姿和造型不断改进,日臻完美,并在表演中增加了一对逗人发笑的老夫妻。一种具有闽南漳州乡土味的“大鼓凉伞舞”就这样诞生了。

  大鼓凉伞舞表演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只鼓不带伞,有四鼓四锣,至十六鼓;另一种是鼓带伞有一鼓一伞、二鼓一伞,人多气魄就大。表演者有男有女,男青年装扮成古代武士形象,胸前挂着长约两尺、直径一尺多的大鼓,双手紧握鼓槌,在鼓的两面交互敲打。表演时要求步伐矫健,动作有力,整齐划一,鼓声宏亮,动人心魄,充满战斗气氛和必胜信心。女舞者作小旦打扮,头梳双髻,双手执伞(有伞罩)。舞时伞罩旋转飘动,配合跳跃步伐,非常优美。集体表演时有二鼓、四鼓、八鼓、十六鼓等,鼓越多越壮观,但以四鼓最常见。动作有斗鼓、翻鼓、擂鼓、绕鼓、踏鼓等;队形有观山式、莲花转、龙吐须等。舞蹈节奏以鼓点节拍为主,舞蹈程式以双人交错对舞为主。热潮时鼓点加快并带有较高的技巧性动作,舞伞者可跳到击鼓人胸前的鼓上,舞动凉伞。漳台大鼓凉伞舞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相关推荐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