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鱼灯
来自: Cedric
2016-01-06
579
  青田县地处浙南山区,瓯江穿境而过,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曾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在绚丽多姿的青田民间艺术宝库中,《鱼灯》是最传统、最有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灯舞种类,也是浙江省鱼灯类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

  青田全县广袤二三百里,重山复水,百姓梯山为田,田中养鱼(俗称田鱼)。金秋八月,家家“尝新饭”(风俗活动):一碗新饭,一盘田鱼,祭祀天地,庆贺丰收,祝愿年年有余(鱼)。劳动生产的现实随之形成的风俗习惯,是产生《鱼灯》舞的生活源泉。据传说,《鱼灯》的形成与发展和明代开国功臣刘基紧密关联。元末,群雄竞起,青田县南田人刘基,暗地招募义兵,并以鱼灯舞形式操习兵阵。经过刘基的整理和发展,增加了灯的数量,丰富了鱼的类型,同时把军事上的阵图大量渗透到《鱼灯》中,遂在历史的演变中形成具有独特操习风格的民间舞蹈。

  《鱼灯》的灯,是根据瓯江淡水鱼的形象制作的。以长柄大红珠领队,举红珠者口吹哨子,指挥灯舞。灯舞人数各地不同,一般分单珠和双珠领队,单珠领队的是奇数(15人至21人),双珠领队的是偶数(16人至22人)。珠后面是龙头鱼身的红鲤鱼,最大的两条叫“头鱼”,为全队的“鱼王”,其次两条叫“二鱼”,接着是鲪鱼、鲢鱼、草鱼、鲫鱼、田鱼、塘鱼、青龙鱼、滩婆、虾、河豚等。《鱼灯》的伴奏是锣、鼓、钗、钹等打击乐器。服饰为包头巾、系腰带、扣护腕、打包腿等,类似古代武士的打扮。《鱼灯》表演时,以“红珠”领队,每人手举一盏鱼灯,走各种阵图。每逢喜庆节令,《鱼灯》过处,锣鼓喧天,灯火辉煌,晶光烨烨,鱼腾人跃。群众竞相围观,欢声雷动,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体现吉祥如意、连年有鱼(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鱼灯》的舞蹈动作是依据瓯江淡水鱼的生活习性而设计的,表演历来以变换队形为主,当地艺人称它为“走阵”,各种队形叫做“阵图”,开始多用“进门阵”(“二龙喷水”或“单龙喷水”),行进时以“编篱阵”为基本阵图,表演的热潮部分分“春鱼戏水、夏鱼跳滩、秋鱼恋浒、冬鱼结龙”等阵图,全套舞蹈以“鲤鱼跳龙门”结束,寓意鲤鱼化龙,青云直上,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鱼灯》的风格热烈朴素,道具制作精美,舞蹈动作热烈朴素、粗犷奔放,具有较强的军事操练特色。表演时追求“操灯要活,起伏要大,跳跃要高,速度要快。”

  改革开放以来,在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历经几代文化工作者传承提高,《青田鱼灯》曾参加首都建国50周年天安门广场中心表演区演出、第五届国际民间艺术节、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和第十三届群星奖广场舞蹈演出等多次国内国际文化艺术展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赢得了“天下第一鱼”的美称。目前,全县各地已发展成20多支男子青壮年、老年、少儿及女子鱼灯表演队,经常性地开展文化活动,并形成了能适宜舞台、广场、踩街等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表演形式。

  在保留传统《青田鱼灯》精华部分的基础上,文化工作者们集思广益,对灯具造型、服饰搭配、音乐伴奏、舞蹈动作进行全方位的改良创新,不断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生命,推出了“青田鱼灯——鱼戏莲花”系列。其艺术造型更加精湛美观、栩栩如生;艺术风格更加粗犷奔放、刚柔相济;表演更加人性化,想象力更加丰富,寓意更加深刻。表演时,24名男演员手持“鱼灯”时而激越欢畅,时而轻歌曼舞,时而缠绵抒情,时而刚烈奔放;40名女演员手持“莲花灯”,如行云流水般不断变化舞蹈队列和阵形;通过“鱼”在“莲花”中不断穿梭,描述鱼儿戏莲、自由欢畅、激流勇进、昂扬向上的生活情景,反映了青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抒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深深眷恋和对生命的无限热爱。

  《青田鱼灯》,已成为现代社会群众健身和喜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民间艺术形式,成为青田的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的一张亮丽名片。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相关推荐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