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素称“曲艺之乡”,不仅曲种繁多,而且源远流长。曲种有:长子鼓书、长子道情、长子钢板书、长子莲花落、长子扇鼓、长子鼓儿词等。可以说,上党地方曲种近1/3出于长子县境内。
宋、元年间,山西长子县已有这种汉族民间说唱艺术,先是评书,而后出现了长子柳树道情和长子扇鼓。到了清代,长子境内又有了莲花落、木板书、铁板书、板儿书,及河南坠子等曲种。因天灾1或其它缘由,很多民间山南海北说唱艺人逃荒或经商于长子,再加当地有的为糊口求生,有的凭兴趣爱好,各曲种的队伍随之逐步扩大增多,蔓延滋长于县境内各个角落及周边地带,一时兴旺发达起来。然而,他们同其它地方艺人一样,社会地位低下,经常遭受恶势力欺侮,被人歧视,景况十分凄惨。当时,尽管有“三皇会”组织,充其量也只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人生仍无安全保障。
1942年,长子县抗日政府在石哲镇马家峪成立了长子历史上第一个有盲人参加的曲艺队,为宣传抗日、发动群众,发挥了特殊作用,他们的命运也随之有了转机。由于抗日政府的重视,他们根据曲种特点,首先对长子鼓书进行改革。长子鼓书原为木板书,在它的基础上吸收了上党梆子、落子、柳树道情及河南坠子等唱腔,初步形成。
1949年建国后,长子曲艺队伍更加壮大,诸多支“轻骑兵”活跃在县内外的村村庄庄。尤其是80年代后期,长子曲艺队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风靡了整个上党大地。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60多支鼓书演唱队,他们长年活动在上党及三晋大地,有的甚至闯出娘子关、走下太行山,与山西周边地域的陕、蒙、冀、鲁、豫的兄弟曲种一争高下、抢占市场。
长子鼓书是土生土长的地方主要曲种。流行于宋、元,清代只说不唱,在此基础上借鉴了当地柳树道情、山东铁板书、河南板儿书,及地方干板秧歌等音乐唱腔,始创了木板书,后又逐渐形成发展为长子鼓书。到了80年代,它的唱腔板式就比较齐全丰富了。
上个世纪50年代的名老艺人有花小狗、师全中、张余奎等,但均已过世。后有周贵喜、申胖友等在群众中影响比较大。现有鲍先平、李先玲、刘引红、刘海燕、胡晚红、申虎伟、张玉喜、冀先果、胡泽培、赵晚梅等,在上党地区名气颇盛。
长子鼓书队组织规模一般为10至12人,音乐、演唱各一半,人人均可吹拉弹唱,人称“万金油”。曲艺观演场所,多为平地搭台,少数为广场演出。现在演唱人员自带音响设备,既可演出大型书目,也能演唱短小段子,并可即兴就事表演,适合于农家喜庆、做寿、满月、周年、园锁,以及乡镇庙会助兴、城市开业庆典、工矿贺功报捷、机关逢年过节等吉祥娱乐活动,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和拥戴。
长子鼓书到目前,演出队约70多个,从业人员约1500多人。1984年曾于《山西日报》头版,登载“盛赞长子鼓书演出队”的通讯文章。80年代至今,已多次参加省、市曲艺调演、汇演并获大奖。如:《红炮手》,1974年参加原晋东南地区曲艺调演名列前茅;《三过漳河湾》,1976年被省电视台录像播放;创作曲目《智取北高庙》,1990年参加于长治举办的“全国曲艺大赛长治地区鼓曲、唱曲部分调演”获一等奖,并被省电视台录像播放;《虹石榴请公爹》,2002年参加长治市“开元之声”群众文艺汇演获优秀奖;《警民情》、《煤运盛开文艺花》等,分别参加了市级以上系统调演获大奖。其中,刘海燕曲艺队创作、演唱的《苦果》,2004年参加山西省“德艺双馨”曲艺大赛获铜奖。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