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罗腔历史悠久,形态古老,唱腔中保留有早期的传统曲牌,如【娃子】、【彩腔】、【山坡羊】等。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唱腔结构又在不断变化。罗罗腔传统的音乐唱腔主要有甩板、数词、流水、平板、垛板、散板、娃子、哭腔、起膛等十多种,其中说唱性较强的数词是代表性的唱腔。在其唱腔中存在曲牌唱腔与板式唱腔有机结合的特殊结构,如以甩板、数词与流水组合为一套曲子,等等。罗罗腔演唱中在每句的句尾常用假嗓“耍腔”,其伴奏方式较为特别,“唱时不伴”,乐器过门在每句的尾音处进入。
罗罗腔在发展中形成了一批传统剧目,代表性剧目有《飞天闸》、《描金柜》、《审土地》、《小二姐做梦》、《锦缎记》、《龙宝寺》、《黑驴告状》、《两狼山》、《杨家将》、《罗通扫北》等四十多出。罗罗腔为了解戏曲传统、认识戏曲发展变化的规律提供了活生生的材料。古老的罗罗腔在现代社会陷入了生存的困境,由于资金缺乏,演出市场萎缩,演员纷纷流失,1960年成立的灵丘县罗罗腔剧团是仅存的一个专业演出团体。现在已经到了抢救、保护这一珍贵剧种的紧要关头。灵丘罗罗腔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