岫岩皮影
来自: Edmund
2015-12-31
754
岫岩皮影   岫岩皮影始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石灰窑乡、哈达碑镇、偏岭镇、黄花甸镇、汤沟乡、兴隆镇、前营乡等十几个乡镇及周边地区,是岫岩古老的文化遗产之一。岫岩皮影繁衍生息在岫岩,但在辽东、辽西、辽南地区有着强烈的影响,特别在辽南、辽东地区更受欢迎,因而具有广阔的区域特征。

  岫岩皮影表演结构经历了“独影”、“溜口影”、“翻书影”三个阶段的演变。演唱结构从随意自由演唱到完整的弦挂、音乐,固定的板式的演唱形式。岫岩皮影分为文场、武场、影箱、影窗四个部分。岫岩皮影史料广、剧目多、卷头大,演唱起来随心所欲,岫岩皮影演唱风格独特,音乐深厚古朴,把生、旦、净、末、丑行当分为大(老生、花脸、丑)、小(旦角、小生)两个唱工,唱小的全部是男性,保留了岫岩皮影男唱小嗓的原生态的演唱,具有常唱常新的朴实的艺术特征。

  皮影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与满族文化的不断融合、演变,在岫岩境内逐渐形成了南、北、中3派,分别以哨子河的赵连信、韭菜沟的方延栋、石灰窑子的赵德怀为班头,风格各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全县有19箱60多部影目,传统影目有《四平山》、《五凤山》、《西游记》、《万宝阵》、《凌花镜》、《破洪州》等。1950年后出现新编历史故事《黄巢》,并创作现代影目《参军光荣》、《识字好》、《送公粮》、《刘胡兰》、《中朝两国》等20余部。1953年和1955年,县内皮影艺人参加全省影戏调演,先后获优秀表演奖。1979年黄花甸乡和偏岭乡艺人于高伟、汪福文,将原23.3公分高的小影人,改制为40公分高的大影人,雕刻美观大方,色彩清新,使皮影艺术的挖掘整理和创作革新又产生了一次突破。1984年全县有皮影10余箱,从影艺人60余名。

  岫岩皮影发展

  岫岩皮影由于融入了大量群众喜爱的满族单鼓、东北大鼓、二人转、东北秧歌、莽式舞等曲调,形成了具有强烈满族特色的满族皮影专调与影词。

  特色

  岫岩群众喜欢看紧锣、紧板、爽快、不粘套的满族皮影,因此岫岩皮影专调粗放、豪爽、能将人们内心世界里的感情充分喧泄出来,深受观众的喜爱。影挂(即皮影戏的前奏和过门,是唱词中的衔接音乐)分长挂、短挂,影挂的变化根据伴奏者的水平,按照唱腔落音即兴发挥。岫岩皮影的乐器配置也与其他皮影不同,除配有四胡外,还配有板胡、二胡、京胡、三弦、坠琴、扬琴等,演唱起来气势浑厚,优美动听。一些老年满族影迷习惯于远离影窗,专听唱奏韵味。

  岫岩皮影影词也独具特色。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虽然现在满族民众已不用满语,但在满族聚居地区仍较普遍地通用很多满语词汇。满族皮影之所以深受满族民众的欢迎喜爱,主要是在皮影演唱中广泛运用了满族民间用语和地方方言、土语,具有极为浓郁的民间特色。

  近年来,岫岩皮影多次参赛获奖,曾两次获得辽宁省皮影调演一等奖,并走出国门,参加美国伊利诺斯州皮影影人展出,深受好评。岫岩皮影著名艺人石灰窑子乡孙崇林、黄花甸乡吕正业等仍活跃在表演舞台上,为丰富满乡民众的文化生活不断做贡献。岫岩皮影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相关推荐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