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蹢脚舞
来自: Dick
2015-12-26
861
彝族蹢脚舞   彝族蹢脚舞与流传于滇西北一带的“打歌”“跌脚”“左脚舞”为同种,“蹢脚”的历史相当久远,明清时云南、四川的地方志中多有记载。如:“一人吹芦笙为引,男女牵手,周旋跳舞,歌笑以为乐。”(《正德云南志》)“末些蛮,在大理北,与土蕃接界,邻金沙江……男女动百数,多执其手,国旋歌舞以为乐。”(《云南志略》)清代云南巍山文龙亭壁画绘有彝族“打歌”图。会理彝族大多在明清时由贵州、云南移入,其民风民俗与毗邻云南的相仿。蹢脚舞也应在明清时代传入。

  【分布区域】

  彝族蹢脚舞分布于会理县小黑箐乡、关河乡、金雨乡、绿水乡、太平镇等地彝区。会理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正南端,处于攀西资源开发区腹心,西连攀枝花,南隔金沙江与云南的禄劝、武定相望,北邻德昌县,东接会东、宁南两县,扼川滇要冲,自古以来就是川西南与滇西及南亚商贸往来周转重地,为古丝绸路必经要塞,素有“川滇锁钥”之称。全县幅员面积4522平方公里,全县辖50个乡镇304个行政村,总人口43.3万,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彝族占13.5%,其他有藏、傣、蒙十几个兄弟民族。

  【基本内容】

  彝族蹢脚舞与舞蹈为主,但,离不开乐器伴奏,乐器为竹笛(一支或两支),也有加入月琴的。

  舞蹈队形以众人为圆圈旋转,手上动作不多,脚下动作变化多端,舞姿多种,因而以此命名的各种舞动、舞步多大数十上百,如:一脚、二脚、三脚、四脚、五脚、六脚、无名脚、送脚、榨把、洗麻线、一脚跷、跑马四脚、跑马三脚、合脚、欢乐脚、赛马脚、合心合意脚、大姨妈赶场……

  舞蹈音乐是以每节不同命名的舞动(一套动作)配一个舞曲,即有多少套舞动,就有多少个舞曲。舞蹈热烈欢快,节奏鲜明,民族的和地方的风格都很浓厚。

  【基本特征】

  1.自娱性和群体性。“听见笛子响,脚板就发痒”,“不消用嘴说,走拢就蹢脚”,这些广为流传的民间谚语,确切地反映了彝族群众对蹢脚舞钟爱,无论是劳作之余,或是在劳作休息时,常常都有少则几人,多达数十上百人在院坝、田边地角跳舞,特别是节日盛会,婚嫁喜庆场合,更是不可或缺,男女老少上百人共舞,情绪热烈,气氛欢快。

  2.动作多样性。蹢脚舞动作多样,且大都来自生产生活或摹拟动物,舞蹈重点在脚,花样繁多。

  3.笛子伴奏的指挥性。笛子不仅是伴奏乐器,而且是“主心骨”。吹奏者既是音乐的伴奏,更是领舞者,常常走(跳)在队伍前头,(有时居圆圈中心),带领整个舞队(众人),以不同的调子(舞曲)指挥变幻不同舞动;吹奏什么调子就跳那个调的舞,皆听奏者指挥。

  【基本价值】

  1.文化价值。蹢脚舞在会理彝族群众中是根基最深、流传最久最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娱性舞蹈,也是社会生活中的节日、庆典、婚聚、喜庆的风俗习惯,使数百年来没有别的形式可以取代的。

  2.社会价值。蹢脚舞是沟通人们情感、人际交往、增进友谊,比语言还好的手段。蹢脚舞,对于彝族群众有文化认同、精神维系的深层作用和影响;也是联系和与其他民族友好交往的良好方式和有效手段。会理历来是多民族杂居区,不仅彝族,而且其他民族群众也融入蹢脚舞的行列,共同流传。改革开放后,县上举办的许多经贸、文化活动,它为扩大交流,促进友好交往,营造和谐氛围创造良好效益。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相关推荐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