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花边又称即墨镶边大套,是具有近百年历史的手工艺晶。1910年,即墨艺人引进意大利花边在当地生产,并结合民间编织、刺绣的特点,在工种、针法、图案上不断创新和改进,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即墨镶边。自1956年成立即墨花边厂以来,已由初期的几个品种,10多种规格,发展到目前的台布、餐套、床罩、沙发套、衣领、伞面、钢琴罩等十几个品种,2300多种不同花色和规格。即墨花边是一种单线织绣花边,主要原料是优质亚麻布和特制丝光线,色泽以米黄、漂白为主。在织绣上,它运用了70多种花边和刺绣的针法,并用通镶拼,将花边和刺绣连缀成套,使两种不同的针法虚实照应,和谐统一,达到层次清晰、色调清秀,有浮有沉,宛如浮雕的效果,形成了即墨花边的独特艺术。在国际市场上,即墨花边被视为抽纱妙品瑰宝,已畅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青州府花边是一种以精棉线、亚麻布为主要原料,经编织、刺绣制成的高档工艺晶,主要品种是台布。工艺上,用棒槌编打,经纬相交,组成带形密龙,作为图案的骨貉,中间填以不同的疏密的网纹,运用10余种针法。其中,在棉线刺绣上凸起的花纹,有浮雕的感觉。中间由少数掏眼和机锁作点缀,犹如繁星闪烁,与四周边花连缀成套,愈显高贵,在国际上,有“抽纱之王”的美誉。产地主要分布在淄博、青州、东营等地。雕平绣产于文登、荣成、威海、海阳、龙口等地。是在麻布、棉布上以丝光线绣制而成的工艺晶。它采用了雕、缕、抽、勒、绣等工艺,图案多以牡丹、菊花、玫瑰、葡萄为主,并衬以各种卷草纹,显得严谨对称,层次分明。
蓬莱梭子花边产于蓬莱市。编结时,在金属或牛角制成的小梭子内装上棉线,艺人左手从梭里牵出线头,右手捏梭,经串引和圈结,组织成梅花形小花,然后再将小花连缀成花边。19世纪末,梭子花边在蓬莱地区已很普及,除出口外,妇女们还留以自用,装饰在衣裙、鞋、帽、枕头、门帘上。现在花边已发展成为台布、床罩、纱布靠垫、衣裙等大织品。1980年,蓬莱花边荣获国家金质奖章。
棒槌花边主要产于栖霞县。制作时,先将花边蓝图贴在圆盘形的板上,然后照蓝图插上大头针,由牵挂在大头针上缠绕棉纱的许多小棒槌(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上百个)编织而成。棒槌花边用于满工大套、棉、麻布绣花镶边等。
手拿花边产于荣成市。在国际市场上被誉为抽纱珍品。它工艺精致,不仅玲珑剔透,而且挺拔坚实。能直立于桌上,为其它同类产品所无法比拟,因而价格昂贵,甚至被作为艺术珍品收藏。
网扣主要产于招远县。品种有餐套、台布、床罩、沙发套、靠垫、窗帘等日用品。编织时,先按设计要求组成方格网布,然后在上面缀以不同的图案。在人民大会堂、国宾馆等重要场所,都有招远生产的网扣窗帘,上面的青松、翠竹、梅花、葡萄等图案,风格高雅,独树一帜。
勾针遍及胶东各地,它用一种特制的弯曲勾针将棉纱勾拉,缠绕编织出各种图案,是民间广泛流传的编织工艺。品种有盘垫、钱包、手提包、背心、头巾、披肩、童帽等,近年又有台布、床罩、衣裙等日用品生产,是颇受外商欢迎的大宗外销工艺品,
满工扣锁因产于威海市而得名。制作时,在台布、床罩上,用勾针锁好图案轮廓,再用剪刀挖去图案以外的底布,形成镂空。作品层次清晰,主钵感强,具有雕镂的艺术效果,所以又称雕绣。威海满工扣锁在国际市场很著名,被称为威海卫工种。1981年,获国家银杯奖。
乳山扣眼产于乳山市。制作时,在棉、麻布上照图案都依次抽去经纬纱两支,留下三支,形成有规律的网状组织,然后再用针线将网缠勒成方目,通过方目的排列,构成图案。也有在图案的外缘排列方目、以衬托布上的花型。这样,乳山扣眼花中有花,互相衬托,相映成趣,很受国内外用户的欢迎。
生丝台布是荣成市石岛镇的刺绣艺人在1963年综合抽纱、刺绣的长处而创制的独特工艺品。制作时,艺人们选用质簿、色泽淡雅而呈半透明状的生丝绸底布和彩色丝线,运用平绣、拉绣、垫绣以及挑、缠、勒、扭、锁等多种抽纱工艺技法,绣制出五彩缤纷图案的台布。生丝台布自创制以来,在市场上一直畅销不衰。
百代丽是本世纪60年代初潍坊地区首创的一个抽纱品种。它以精制棉纱、各种机织的小带、亚麻布和棉布等为原料。制作时,将机织带子按图稿铺成花边的骨骼,再用疏密不同的针法手工填织上千变万化的图案。它适于制作台布、床盖、衣服、沙发套等日常用品,是一种比较普遍、实用的抽纱品种。
烟台绒绣又名绒线绣花,是用不同颜色的优质毛线,将图案绣制在坚硬的网眼布(又名钢丝布)上而制成的工艺品。这一工艺是20世纪初,英国传教士詹姆斯·马茂兰在烟台开设“仁德洋行”时由欧洲引进烟台的。当时,钢丝布由烟台“鼎新久”工厂生产,图案由美国纽约专门经销绒绣的路约赛特公司按照路易十四时的装饰风格而设计,在“仁德洋行”附设的绒绣厂生产,产品在美国大受欢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烟台绒绣随“仁德洋行”的倒闭而停产。50年代,烟台恢复了绒绣生产。40年来,烟台绒绣将我国传统的工艺针法同欧洲风格融于一体,创立了烟台绒绣崭新的面貌。现在,毛线彩色已达1000余种;针法由简单的方点针发展到扒针、掺针、乱针、打子、拉毛、铺锦等许多种。不仅能生产图案富丽的靠垫等日用品,还能仿绣世界名画、彩色照片、人物肖像、中国画等艺术品。北京人民大会堂山东厅的绒绣“东海日出”,毛主席纪念堂正厅的巨幅绒绣“祖国大地”,就是烟台绒绣的代表作,博得了中外瞻仰者的一致赞赏。
临清哈达临清市生产的一种净地或织有宗教图案的丝织品,有官佛像、文帕、红净花绢、佛子像、八宝花绢等品种,是藏、蒙等民族表示尊敬的一种赠品。这一技术是在太平天国时由俄国传入,全盛时,从事哈达生产的有700余户,后衰落。解放后得以恢复和发展,产品销往青海、甘肃、西藏、新疆、内蒙和东北等少数民族区。
总之,“鲁绣”在祖国绣园中是一枝艳丽的奇葩,许多品种虽然产生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近代,然而产生它的土壤却是在齐鲁大地,是齐鲁大地的人民用血汗、用心智将西方的图案、工艺品种与中国传统的针绣技艺、审美情趣等融在了一起。在它的身上,不仅体现了齐鲁文化的物质化发展,而且折射出齐鲁文化善于纳取的基本精神。
鲁绣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信息来源:山东省情网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