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花鱼起源于我国两千多年前汉朝“稻鱼共生、合为一体”的传统农耕文化,后在我国的南方山区一带稻田养殖广为相传,广西桂林分布相对较大,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养殖品种。相传,相传,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巡游江南,到了桂林府,席间,乾隆觉得酒醇菜美,异常新鲜,尤其对盘中的禾花鱼特别感兴趣,便问左右:“这是什么鱼?这样肥嫩可口,无腥无腻”府台回答“这是禾花鱼,就是田鲤鱼,百姓把鲤鱼放在稻田里喂养,当稻子抽穗扬花时,鱼儿特别爱吃飘落在水上的禾花,食后长得又肥又嫩,故无腥味。”乾隆听后龙颜大悦,道:“禾花鱼肉嫩鲜美,武昌之鱼未能及也!”从此,禾花鱼被列为贡品,身价倍增。
传统上,韶关市的禾花鱼养殖主要分布在乐昌市和乳源县北部乡镇。由于禾花鱼是利用稻田养殖,以水稻为主,兼顾养鱼,利用人工新建的稻鱼共生关系,禾花鱼以稻田里的杂草、小昆虫、浮游生物和禾花为饵料,将原有的稻田生态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成本低、效益好,达到水稻增产鱼丰收的目的,对推动山区种养结合的生态发展,增加农户经济效益取到积极作用。20世纪80年代,乐昌市和乳源县当地农业部门积极在辖区北部乡镇中稻地区广泛推广应用。据当地经验,养鱼前选将稻田堤埂略加高,根据稻田大小,同时在稻田中挖十字鱼沟和鱼坑,稻田排灌进出口设置鱼栅。放养时间一般在插秧后7~10天,每亩可养殖鱼种1000尾左右。稻田养鱼后保持较高水层,防止大雨时逃鱼。此外,在施用化肥、露田、耘草时,应充分考虑到鱼类生长的要求,分片间隔施放,以免影响鱼类生长。利用稻田水面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一般可使水稻增产一成左右。上世纪80-90年代,乐昌市和乳源县北部乡镇推广养殖禾花鱼达一万多亩,在乳源县的大桥镇、大布镇、洛阳镇,乐昌市的梅寮四地(梅花镇、沙坪镇、云岩镇、秀水镇)和坪石镇、黄圃镇等地山区乡镇的稻田普遍养殖,目前,主要集中梅寮四地较多,较连片大规模养殖单位有乳源瑶族自治县佳华禾花鱼专业合作社和乐昌市梅花镇百臻有机种养专业合作社。
因禾花鱼起源于我国两千多年前汉朝“稻鱼共生、合为一体”的传统农耕文化,在2005年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世界重要农业遗产系列之一。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