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棺墓,即:石板墓,又称石棺葬,是青铜时代藏东以横断山脉为中心的地区最有代表性的考古文化。研究石棺墓,对了解昌都藏族及其他藏缅语族民族的历史渊源、民族迁移、民族融合、民族关系等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1978年——1979年,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化局先后两次在贡觉相皮乡,对相皮墓地进行了调查与复查。童恩正教授认为,这是一处“战国——西汉晚期”的遗址,即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世纪初叶,其年代距今约2200多年,但另有研究者则认为是吐番时期的遗址。
据当地群众介绍,相皮墓地曾经发掘进大批石棺、陶器、人骨等文物。1979年调查时见到的是一具残棺,为石板拼成,长方形,长为1——1.2米,宽0.4——0.6米,高0.5。1986年又出土了陶器4件,包括陶罐等器形,均为夹砂黑陶。器表面磨光,有的表面施彩,腹部圆鼓,底平而小,颈、腹部多饰手捏竖道
印痕,以压印、刻划的几何形纹饰为主。这些特征与四川西北部岷江上游石棺葬0土的陶器大体相近,只是相皮陶质稍粗,制作稍差,底部较圆。相皮石棺墓与川西藏区石棺在文化特征上的一致性,表明藏东、川西在文化联系上的密切,也说明康区历史在西藏或藏族历史上有其特殊性。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