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寨
来自: Cici
2015-10-22
983
普米族寨  木结构,木板盖顶,四面墙用木料重叠垛成的木屋里展示了他们日常的生活起居。旁边有一酥里玛酒酒作坊,香气四溢。普米族自称“培米”,意为白人,人口3.3万,主要居住在滇西北的兰坪、宁蒗、丽江及维西、永胜等县。

  民居建筑:

  坝区住房多仿白族“三坊一照壁”等院落形式,山区多为木楞房四合院布局。多数房屋为木结构,木板盖顶,四面墙用木料重叠垛成。在大床的中央再砌一火塘,其上架起三角架,供取暖和烧水做饭之用,称为“下火塘”。火塘是房屋的中心,是全家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周围设铺位,左为男铺,右为女铺,供全家人起居之用。一般为两层,上面住人,下关家畜。普米族的房门外都悬挂着牛羊的骨头,据说这是家庭财富的象征,同时也具有驱邪镇鬼的作用。

  宗教信仰:

  信仰藏传佛教、道教等,存在着浓厚的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每天三次向火塘上方“宗巴拉”神祭拜敬酒。还崇拜祖先。每逢节庆、婚嫁、生育、出行、收割等,都要请巫师(汗归)杀牲祭献,诵经祈祷,以便消灾祛难,保佑安康。

  礼仪习俗:

  普米族每年过年都要为年满十三岁的儿童举行“穿裤子(裙子)”的成年礼仪式,亦即“成丁礼”。即给男孩穿上长裤,给女孩换上百裙长裙。举行过“成丁礼”的少男少女,标志着已长大成人,开始成为家庭的成员,可以参加成年人的各种活动,可以恋爱、结婚。

  语言: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有说属藏语支),有两个方言区。无文字,通行汉文。

  婚俗:

  宁蒗地区保留着古老的“抢婚”习俗。“抢婚”是相爱的青年男女因婚姻受阻而采取的一种“生米做成熟饭”的结婚方式。男女双方事先暗中商定婚期,结婚那天,姑娘仍若无其事的外出劳动。男方则派生辰属相相合的人暗中跟踪,看准时机后突然抢夺。抢得之后便高喊:“某某人家请你去吃茶!”姑娘佯装-,早有准备的亲友们闻讯后也迅速出击,与迎亲的人展开激烈争夺,由于人多势众,终将姑娘夺回,然后簇拥她回家,举行隆重的出嫁仪式。尽管女方家长不同意这门亲事,但此时也无可奈何,只好默认,并准备丰盛的食物,为女儿出嫁进行庆祝。兰坪、维西等地普米族的婚礼则是在对歌声中进行的,整个婚礼喜庆、欢乐、吉祥。在部分普米族的婚姻习俗中,还留存着“不落夫家”的习俗。

  服饰:

  传统服装一般穿黑白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下穿短裤,习惯用麻布一块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袒露左肩右臂,左肩一角用草绳或竹针拴结,腰间佩带弩弓、箭包和砍刀。女子多在腰间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装饰,常常披挂的五颜六色,串珠、胸链、耳环,甚至铜钱和银币常挂在颈上和耳下。妇女出门要身背精致的篾箩。男女不戴帽,多披头散发,赤足。

  文化:

  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内容广泛,诗歌、传说、故事、寓言、雕刻、绘画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其叙事诗《白狼诗歌》三章历代传颂,享有盛名。还有记载传统习惯法规的《古利歌》,宗教方面的《请神歌》等世代传唱。漆器是普米族的传统工艺品,远近闻名,通常的制品有漆碗、酒壶、酒杯、漆盒等。他们喜爱以黑色为底,配以红白图案,小巧玲珑,光洁可爱。

  饮食:

  主食玉米、荞麦,喜欢饮酥里玛酒酒、吃烤肉、喝茶、抽旱烟。民间仍保留许多古朴的烹调方法,最常见的是用一种特制石板锅烙熟的石板粑粑。烙制石板粑粑时,多选用阿吞或董棕树淀粉,用鸟蛋和成糊状,然后倒在烧热的石板锅上,随烙随食,别具风味。蜂蛹是独龙族民间最讲究的菜肴之一。典型食品有河麻煮芋头、烧酒焖鸡、吉咪等。

  歌舞:

  四弦琴是普米人非常喜爱的传统乐器,常常都能听到纯朴、悠扬的四弦琴声。它既是普通的乐器,还是小伙子们向姑娘传情示爱的武器。最流行的交谊方式是“对歌”,无论婚、丧、节庆,都要“对歌”。

  节日:

  普米族的主要节日有大过年、大十五节、转山会、尝新节等。大过年即过春节。雪门槛游山节是普米族节日中人数最多而宗教气氛较淡的一个节日。转山节是农历七月十五进行的祭山神活动。

  信息来源:5988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相关推荐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