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廊桥
来自: Cedric
2016-01-06
786
太平廊桥  罗江,源于龙门山脉的泞灅二水相蹙汇聚于城北云盖山下,抱城而南,形如罗纹,因而取名罗纹江,罗江也因此而得名。“横游太平廊桥,竖观潺亭水城;西达庞统祠墓,东道玉京文山。”罗江风景秀丽,有游不尽的旅游景点,看不完的调元文化,如我们眼前的这座气势恢弘的古桥,因其意取名为“太平廊桥”,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

  【拾补斋处】

  公元1742年,罗江县令沈潜见东西两岸行旅来往仅靠小船在江面通过,且随时有船倾人丧的危险,便用自己的俸禄在东西两岸各建一个木码头,并买一只大船以渡众生。

  公元1753年,邑人谢子忠、李作美等人力请县令叶鉴在东门集资建桥,很可惜桥墩初成便被洪水冲毁,耗资千两白银而无一功。

  公元1754年,民众以建桥一事围于罗江县衙,县令谢自泌怕激起民怒,答应建桥,桥址就选在今天的太平桥处。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耗时一年半把桥建好。桥的东西建有渡岸,东头建有碑亭,里面记录了建桥者、捐钱者的名字,又建潺亭一间,里面供奉了观音、水府摄神、土地等,以保佑这桥永远稳固。该工程总耗资5884两白银,全部为县内民众募捐。桥成后,取“形势具而气脉通,景运因之以开”之意,题名为“启运桥”,并有贡生作序。但最终因桥基不牢固于公元1763年被冲毁。

  公元1763年,云南-冕到罗江任县令,初到罗江开始了解民情,民众的最大愿望就是建桥。第二年杨县令开始谋划在东门外江边重建启运桥,方案一定便召募工匠,汲取前人的经验,造桥时扩大桥基,从西山烟堆梁子用牛拉大石于江边,两岸千余人忙碌,又在工匠的指导下,组织人用糯米浆和石灰混合,在石臼中反复冲捣使其成胶合状,用于砌石和塞缝隙之用。杨县令亲自督工,强调在建桥过程中绝对不能使用泥土。公元1764年端午节前完工。完工的第二天,天降暴雨而桥却依然如固。人们欢呼雀跃,敲锣打鼓,奔走相告,杀猪宰羊,并在江里举办了胜大的赛龙舟比赛以示庆祝。可惜这座大桥却在1780年被冲毁。

  公元1802年六月初十,陈启泰到罗江任县令时,看到纹江两岸的人们依然用渡船过河,杨县令建造的桥梁在江里只剩下桥墩,便召募工匠,聘请邑人姚国法为设计师,在罗纹江上重新建造“南北川陕必经之要桥”,经过全县人民三年的共同努力,桥终于建好,“长五十四丈,高二丈六尺,阔二丈四尺,共十一洞”。当时恰逢平息了白莲教乱事,于是把新建好的桥命名为“太平桥”以此为念。这座气势恢弘的拱桥,誉为四川古代桥梁之最。可并行两辆汽车的川陕要桥风雨无阻已两百多年,桥名至今依然源用。

  【桥中部】

  2007年,罗江人民对太平桥进行了保护性修建。古色古香的廊亭、0、牌楼耸立于眼前,与新建好的潺亭水城、玉京文山融为一体,又相应成趣。左岸文峰双塔高高耸立,美食一条街香气迷人,同时又可以看到罗江日新月异的发展;右岸“叔侄一门四进士、兄弟两院三翰林”的“文峰函海”四李巨型雕塑及玉京山景乐宫(李调元纪念馆)等无处不透露着厚重的文化气息。晚上,潺亭水城的夜景绚丽多彩,使经过罗江的人们目不暇接,留连忘还。

  【东牌坊处】

  “文峰函海傲四宇,塔笔飞虹锁双江”,格外壮观。

  在这次“5.12”特大强烈地震中,这座纯木制、穿逗式抬梁、筒瓦屋面的建筑经受住了考验,太平廊桥平安无恙真太平。

  现今,这古色古香的廊桥上人来人往,人们在廊桥上徜徉,听着美妙的古典音乐,看着美丽的罗纹江岸,真的是一种美的享受。若有更多时间可在拾补斋里欣赏苍劲有力的书法和笔墨精湛的绘画作品,或是到罗江土特产专卖店去品尝那历史悠久的豆鸡、青椒,足可以让你一饱口服了。

  不知当年玄宗皇帝是否在这里与贵妃杨玉环相会过,也不知《廊桥遗梦》里的男主人公是不是在这里找到了心爱的人留下的那一封火热的情书,愿所有游客在罗江玩得开心,玩得愉快,不再遗梦。信息来源:罗江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相关推荐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