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家大院
来自: qinle
2016-02-25
992
范家大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这句话,《岳阳楼记》成了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千古名篇,至今为世人所传诵,为后世无数立志“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仁人志士所仰慕和效仿,同时他的后人也以此为人生信条立志、立业。

  清朝中叶,范仲淹长子范纯佑在福建的后人随着湖广填四川的人群来到了四川,其中一部分辗转来到了罗江县御营镇响石村,修房造屋,繁衍子孙,演绎范家故事。他们世代传承祖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并带动周围的人迎难而上,建设和谐家园。

  要了解范家大院的故事,首先就要知道响石村的故事。据说,范氏后裔来到御营镇响石村时,发现现在大院南侧有一块会发出声响的奇特大石板,人只要站在上面稍微扭动,石板不动,下面却发出“轻咣轻咣”的响声,他们认为这里位置不错,便在此修院定居,与周围居民通婚,繁衍后代,逐渐发展成今天的响石村。

  范家大院约建于清朝雍正年间,距今300多年的历史,是罗江县境内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它占地约3500平方米,石木结构,功能齐全。文革中破“四旧”,范家大院也受到了破坏,一些古老的家具、墙壁、雕刻等被毁。

  范家大院座西朝东,整个建筑以中龙门为轴线,呈南北对称,建成之初为范氏后裔范师祥和范师江兄弟俩居住,两兄弟共用中堂屋和享堂,哥哥范师祥住北端,弟弟范师江住南端。主要建筑有耳龙门、中龙门、正房、厢房、中堂屋、享堂等,园内还建有水井、花园、库房、圈舍、厕所、蓄水池、排水系统等附属设施。现在耳龙门及整个宅院的外围墙都已不存在了,耳龙门到中龙门之间的菜园、果树和石板路也没有了,残存门柱及柱基的中龙门已被砌进外姓人家的柴房里,只有从外墙西侧的一面,还能看到残存的镂空雕花式的翘角飞檐,飞檐下方精美的挑梁和梁柱下灵气灵活的小狮子,高约三米的石门柱、上面楷方阴刻的“瑞蔼龙门祥联凤阁”和“香生桂苑秀挺兰阶”的楹联,以及墙上穿着官服的彩绘人物壁画等,使人还能领略到昔日这座大院的气势与风采。

  范家大院正面,将从中龙门开始参观。中龙门两侧各有一门,均称“大龙门”。范家当年兴盛时,非家族有盛典事宜或贵客莅临,中龙门是不开的,日常从大龙门进出。大龙门上方有额匾,文革时被人用石灰浆涂抹遮盖,无法看清本来面目,但两侧石柱上阴刻的楷书楹联很清楚,北门“自喜真轮光世泽,还崇廉俭绍家风”,南门是“雅爱山居多乐趣,闻听石响有清音”,显露出当时士绅书香人家的风范和响石的雅意。

  进入中龙门就是正院,是五六百平方米的院坝,南北两端地面各镶嵌四个正方形的石基座,与地面平,座中有圆孔,这是范氏后裔举行大型活动时,用它插杆立柱,搭建临时遮阳挡雨的护棚,搭起的护棚可达四十平方米左右,两处护棚可容近百人。

  过了正院就是范氏族人日常起居的正房,呈南北走向一字排开,由5个四合院组成。正中是中堂屋,两百平方米大小,为家族议事的地方。屋内柱子、屋顶檩子上还残存着烫金彩绘的字迹、图案。地面用条石铺成,每块条石约30公分宽、两米长,据说还是当年模样。屋内有一镂空雕花床,其主人范荣燮(第29世孙)的妻子杨运鲜说,这是她婆婆当年结婚时的物品,现在是自己的孙子在用,已历四代,有100多年了。我们可以看到床体及床架、床上的镂空雕花护栏、雕花上的金粉还基本保持着原样,岁月的痕迹,世事的沧桑历历在目。

  通过中堂屋,就是一个天井,天井两侧是厢房,厢房门窗为镂空雕花,是当年族人活动时分别安排男宾女客休息的地方,细看上面的雕花还残留有金粉,整个形制、规矩都透出范家当年的气派和严整的家规。通过天井就是上堂屋,是范家祭祀祖先的地方,也称享堂。正面神龛上的“文正家声”、“范氏堂上历代高曾祖之位”的匾联和牌位、“范文正忠宣奕世遗像”以及祭祀的香火证明了这一点。神龛左右分别是“让水廉泉绵世泽,石湖墨帐绍宗功”和“千秋传继血缘深,万世相承是亲情”两幅龛联。香火的供奉中可以感受到族人感怀先祖的那份情思。享堂和中堂屋曾被生产队作保管室,包到户时当队长的范家元(第30世孙)用2千多元钱买回来的。

  在上堂屋,以前还供着确认御营范氏是范仲淹后裔的证据的范氏族谱。解放后,时任四川省政协委员、成华中学校长、御营镇响石村人范英士死后,县里为其撰写生平,了解到他是范仲淹的后人,便几经辗转,终于在范荣鹏(范仲淹的29世孙)处寻到了一本已经发黄,并有些破损的老谱。老谱是清光绪辛卯年(1891年),由范养源的长房世系中的玄孙范师宣,根据族内一份源自嘉庆年间族人“参稽旧谱”而编修的手抄卷重修的,木刻版,毛边宣纸装订,大16开本,共155页,文言文,竖排,楷书,繁体字,无标点。上卷内容不完整,记有修谱说明、记事、经过的范氏族谱序、刻谱原序、族谱原序,入谱规则的谱例、范氏家规,范氏族脉的范氏世系、范氏宗支、宗图原序、祖籍源流、名派歌序等;还有与祭祀活动有关的受胙歌、祭祀要略、祭范氏宗祠以及自范仲淹及其后的历代宗祖个人记事。下卷保存完好,内容为范氏世代源流,记载了范氏姓氏起源以及范氏家族,特别是罗江支派、名氏起源、迁居、任职、名号等情况。

  老谱历时百年,因历史变迁、自然和人为等原因造成破损、坏蚀、遗失,特别是“文革”扫“四旧”,族谱或失或毁。有族人将族谱从高成份的人家向低成份族人家里转移,才得以保存传续。但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存世老谱不过两、三本。为寻根追远,递传家史,尊宗祭祖,传承民俗文化习俗,1989年,族人组成“罗江地区范氏族谱续编委员会”,范继绪(篡丞、26世孙)等几位族人担纲续修族谱,收集残缺资料,拾遗补缺,历时三年,于1991年完成新谱的补修工作,翌年5月印成。新谱收有一篇关于此次修编说明不足千字的前言和一篇有关范仲淹生平事迹的文章,其余皆仿老谱而成。续谱修补了范养源一脉“绍”、“济”、“继”字辈以后到“日”字辈所缺列的族人,还增添了后八辈的排字,延续了范家族谱。但因时间仓促,人力有限,加之近百年出生的族人分布四处,收集不足,致使部分族人被遗漏,故于1994年4月开始并于今年2月完成了《范氏族谱续编后集》,对续谱作了弥补。内收有《续编后集补充说明》、《岳阳楼记》和洛阳范氏族人的《范文正公诞辰一千周年纪念碑文》。续谱后集为手写版、复印后手工装订成册,78页。现在请大家参观范家族谱……

  堂屋两侧的正房为四个四合院,是范氏族人居住的地方。四合院大门高约3米,宽约两米,木制,对开,高大而厚重,据说每扇门重150斤以上。每个四合院内是一个100平方米大小的天井,环绕天井四周是睡房、书房、客厅、厨房、厕所等大小用途不同的10个房间,有南北过道与其它院落相通。小天井里正房朝东方向建有后门,可通后院。从残物上看,当年这里的建筑随处都是花、草、鸟、兽,反映吉祥、如意等内容的一些镂空雕花木窗、雕花木门、镂刻石雕、镂空陶砖压脊、翘角飞檐,可惜多被破环而所存无多,只有三间宅屋和范氏祠堂还保持有原来的风貌。

  位于大四合院两端、东西走向的房屋是厢房。当年范家等级是分明的,厢房是供佣人、佃客居住和用来储存粮食、存放物品的。厢房后面有马厩、猪圈和专供下人使用的厕所,如今厢房都已没了原来的模样,但残留下来的石基脚、石基柱、四合院里的蓄水池、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排水系统,以及雕梁画栋,可以想见当年设计和建筑水准是很高的。从正堂屋通往厢房的过道里有川西民居少见的壁橱,均建在过道墙壁上,一户一组,每组三个,均为木质结构,据说这是当年范家的书橱,建在过道上便于随手阅读,这也正体现了范氏家族深厚的人文底蕴。

  据范家人讲,上世纪40年代,院内居住的族人100多,解放前后一些人陆续搬走了,现在只剩下三房,即第28世孙的范增国、范增喜和29世孙的范荣燮及他们的部分子孙,20多口人。此外是邓、李、唐、廖、周、尹等10多户外姓人家。

  信息来源:罗江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相关推荐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