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观”这个名字是从何而来呢?按《中国历代帝陵》记载,明朝第十五代皇帝朱常洛(光宗)即位后,郑妃献美女四人,光宗肆意淫乐,不理国事,不久患病。内医崔文申进泻药使皇上病情加重,接着鸿胪寺丞李可灼给他服下两粒红丸,光宗次日便死去,这位短命皇帝终年才36岁。宫廷大臣怀疑是郑妃指使崔、李二人所为,于是崔、李被押往外地准备处死。这件奇案史称“红丸案”。又据《明史宫廷内记》记载,光宗在位时,主部天官王赐与崔、李二人交往甚好,感情深厚。王赐老家居巴西郡(今阆中)苍溪北溪沟(今天观乡柏溪村二组),这里山陡峰奇,展手能摸天。所以,后来人们按“王天官”的谐音称这里为“望天观”(埋葬王赐的“天官坟”现保存完好)。崔、李二人被王赐暗中保护送到老家隐居后,二人在山顶修一寺庙,以此永久怀念“王天官”。据碑文记载,为象征王姓家族“天官”万代延续,这里又取名为“万天官”。后来,崔、李二人在这里改名换姓,一个姓阳,一个姓岳,后就有了阳岳山之名(今天观乡阳岳村)。
望天观的景点极多,如著名的舍身崖、神仙脚就充满着神奇的色彩。
相传,明末清初,有一对同窗共读的男女青年,他们十年寒窗,志同道合,双方父母也有意将他们结为伴侣。那是兵荒马乱的年代,一天,男青年到不远的玄坛庙去看那里驻扎的军队,一去便无音信。那女子决心终身不嫁,入寺为尼。于是便到了望天观神仙庙修道若干年,始终保持清白之身。这件事传到了玉帝的耳中,玉帝不信凡间竟有如此痴情女,便派一神仙下凡,扮作一位美男子前来考验。当时那尼姑为表白自己的坚贞,不受任何吸引,便从崖上纵身跳下,以死保住清白。这事感动了玉帝,使之渡为仙人升天而去。舍身崖至今还可以看到尼姑踩石升天的脚印,尤其是鞋底麻绳眼的印迹还清晰可见。
过去尼姑庙的名气很大,据传很灵验,前来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旺盛。庙宇三进大院,规模宏大,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庙内常有土匪藏匿,为了清匪,尼姑庙毁于战火。
还有一个石岩上,有一只很大的脚印子,相传是韩相子留下的。
很久以前,陈母娘娘在望天观修行。那年天大旱,天下闹饥荒,她就给百姓蒸馍馍吃,没有水拌面,就请了几个石匠在岩上打井。石头硬,打又打不动,过了好多批人才打了一个小坑坑。陈母娘娘看着天下的人挨饿,急得不得了,就在石岩边哭,眼泪水淌了一坑坑。说来也怪,那泪水总是不干,舀干了又冒出满坑,再怎么舀都舀不干。陈母娘娘就用水拌面蒸馍馍,天天拌,天天蒸,把天下挨饿的人都救活了。
有一天早上,天刚拂晓,陈母娘娘又去背水,韩湘子恰巧也路过那儿,他就嘻嘻哈哈去纠缠,陈母娘娘气得眼冒金星,背水的缸也被摔烂了。陈母娘娘拖起一根擀面杖就打,韩湘子转身就跑,一脚踩在水坑边,滚下岩去了。这时陈母娘娘心想,把人都撵下岩摔死了,还修啥子行?她心一横,也从岩上跳下去。其实,韩湘子并没有摔死,他一脚踩在望天观,一脚踩在玄坛庙跑了。所以两面石岩上都留下了脚印子,人们叫它“神仙脚”,现在仍可看得清清楚楚。
望天观顶半山腰的观音神水也远近闻名。让人称奇的是,无论是大雨滂沱,还是溪河干枯时节,有一石窝的水均是清澈如镜,满而不溢。据传,此水称“观音水”,能治许多疑难杂症,如腰痛、头痛、婚后不育,只需喝上半碗水,便可消除病痛,怀孕生子。
望天观顶部古木参天,郁郁莽莽,直径1米、高20米的古松就有十多根。最使人惊叹的是这些古松树身光滑,没有伤疤,宛如鱼鳞金甲,煞是好看。
年逢五月,漫山的映山红花红似海,一眼望去一片红云掩映在翠绿的灌木丛中,身置其间,胜游仙境,令人心旷神怡。更有遍布山野的夜来香,八月花开,夜来馨香,弥漫山间,人处其中,神清气爽,飘飘欲仙。还有水帘洞、猪神庙……望天观处处是美景,处处有神话,处处充满诗情画意。
站在山顶,远望东南处有一山体恰似巨佛头像,五官栩栩如生,形象十分逼真,微微抬头,仿佛慈祥地眺望着望天观。再望左边山王顶下,有一块众称“黄土高原”的面积约五百亩之多的山包,寸草不生,沟壑纵横,的确与西北黄土高原无二。这些山峰与望天观遥相呼应,构成了祖国大好河山的一道如诗如画的风景线。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