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在侗族原称“百”,楼的大梁上都悬有一个大鼓,用于召集村民聚的议事。后汉语称之为鼓楼。
龙胜县境内在北宋前就已有侗族居住,在《祖先入村》歌词中:宋天圣二年(1024年)“平邓银千、银万入寨头,满宗入寨中,乔富入寨尾。”即迁徒入境时,平邓(平等)也已成寨了。至明代崇祯年间还有侗族入境。侗族不同时期的陆续进入,不同姓氏也是就不断增加,仅平等一个村就有陈、杨、吴、石、胡、罗、伍七大姓氏,成为一个多姓氏家庭杂居的侗族群体;为便于同姓氏家庭的聚集议事、节庆娱乐,鼓楼的建造也就按族姓为单位各建一座鼓楼于各姓所居地中心,有的姓氏因人口多则建多座,故而形成了一个一寨多楼的鼓楼群体。一九九四年七月八日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布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等鼓楼群现保存有十三座清代至民国年间建造的侗族鼓楼。
1、伍氏鼓楼。建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年),座东朝西,面积38.44平方米,高7.4米,为十六柱二层檐四角硬山顶式鼓楼。
2、衙寨胡氏鼓楼。建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年),座北朝南,面积36平方米,高10米,为十六柱五层八角攒尖顶式鼓楼。
3、吴氏鼓楼。建于清代嘉庆黄钟二十八年(1804年),座西朝东,面积49平方米,高8.7米,为十六柱三层檐四角攒尖顶塔式鼓楼。
4、罗氏鼓楼。建于清代道光八年(1828年),座东朝西,面积70.56平方米,高11.2米,为十六柱五层檐四角攒尖顶塔式鼓楼。
5、寨官杨氏鼓楼。建于清代光绪元年(1875年),座东朝西,面积16.69平方米,高6.09米,为二层六柱硬山顶民居式鼓楼。
6、衙寨小鼓楼。建于清代光绪九年(1883年),座西朝东,面积10.92平方米,高4.4米,是我国最小的一座二层硬山顶凉亭式鼓楼。
7、杨氏鼓楼。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座西朝东,面积69.62平方米,高7.5米,为二层硬山顶干栏民居式鼓楼。
8、寨官吴氏鼓楼。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座西朝东,面积32.49平方米,高8.4米,为十六柱四层檐四角攒尖顶式鼓楼。
9、松树坳雅方鼓楼。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座西朝东,面积25平方米,高7.6米,为十二柱三层檐八角攒尖顶式鼓楼。
10、松树坳鼓楼。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座东朝西,面积51.52平方米,高9.85米,为十六柱三层檐硬山顶民居式鼓楼
11、石氏过街鼓楼。建于1943年,座北朝南,面积64平方米,高12.9米,鼓楼横跨石板街,是最有代表侗族特色的过街楼,为十六柱五层檐八角攒尖顶塔式鼓楼。
12、陈氏戏台鼓楼。建于1946年,座西朝东,面积116.44平方米,高9.9米,是东面为戏台,西面为鼓楼的混合式建筑,为十六柱三层檐四角攒尖戏台式鼓楼。
13、寨江鼓楼。建于1947年,座东朝西,面积61.92平方米,高8.5米,为十六柱三层檐四角攒尖顶塔式鼓楼。信息来源:龙胜旅游网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