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初由僧人结茅蓬自修,名为“定光岩”。元时毁于兵灾,仅剩下茅蓬后面的岩洞(即小洞天)。明朝年间(1368—1644),迁址于岩洞西南侧,重建寺宇改名为“观海寺”。清时(1644—1911)重建寺宇后座。民国十八年(1929)释纯通法师(1882—1937)来此住持,开垦耕作,农禅并重,节食筹资,并四处募化,于1933年至1937年夏,重盖大殿以及两侧厢房。
“文革”期间,该寺被占用,改为农场。1980年,宗教政策落实,释弘舜尼师登山苦干三载,以农养禅,修复该寺,古刹又闻钟声佛号。1988年释弘肇法师主持招集海内外善信捐资,再修后座。
寺依山而筑,布局独特,分外、内院,最后才是坐北向南的主座一厅(观音殿)二房,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外院不设正门,人从其两侧东、西圆形门进出,并从此门通内院。主座大厅设观音殿,供奉观音,两旁十八罗汉。
小洞天。也称“定光岩”,即观海寺昔称,位于寺东北面。洞内几十平方米,有一天然石柱。初时,僧人选此洞自修住之。其时,岩周古树茂盛,萝藤长绕,鸟雀共语,山下波涛拍石声如宣法;远处海天一色,白帆点点。此之境也,确能使行者体念入空,自悟妙理。
七宝岩。也称“顶岩”(小洞天为下岩),位于小洞天北顶部,僧人闭关之处。岩内天生石床、石几、石桌,供有七宝如来,故称“七宝岩”。信息来源:潮州政府网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