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仙人桥
来自: Duke
2016-02-06
601
泰山仙人桥  在岱顶瞻鲁台的西侧,是有名的仙人桥,它是岱顶的重要景点之一。该桥呈近东西方向,横架在两个峭壁之间,长约5米,由三块巨石巧接而成。相互衔接抵撑的三块巨石,略呈长方形,大小约2~3立方米。桥下为一深涧,南侧面临千丈深渊,地势十分险要,集险、奇、峻为一体,令人望而生畏。明人有诗赞曰:“三石两崖断若连,空蒙似结翠微烟。猿探雁过应回步,始信危桥只渡仙。”

  三石巧接成桥,既非天仙的垒砌,又非出自建筑师或能工巧匠之手,而是大自然的杰作。仙人桥东西两侧绝壁的岩石是一种古老的侵入岩,名为斑状二长花岗岩,它成为该桥的天然头堡,而构成桥身主体的三块巨石,中间的一块是一种长英质的脉岩,其旁侧的两块都是斑状二长花岗岩。

  那么三块巨石又是如何巧接成桥的呢?在岱顶广泛出露的斑状二长花岗岩,呈浅肉红色,具片麻状构造,斑状结构,主要地矿物成分有斜长石、石英、微斜长石和黑云母等,其中肉红色的微斜长石成斑晶出现,一般大于1厘米,分布比较均匀。在斑状二长花岗岩中,常发育有大小不等的长英质岩脉,其成分主要是石英和长石。

  此外,在该岩石中还常含有斜长角闪岩的条带。岱顶上的岩石,因受构造应力的破坏,裂隙比较发育,其中最发育而数量最多的是水平的和直立的两组裂隙,把斑状二长花岗岩切割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块体,尤其是近于直立的这组裂隙,常把岩石切割成薄板状,形成陡峭的绝壁。在仙人桥未形成之前,该处的斑状二长花岗岩中含有一条近南北向延伸的宽约5米的泰山仙人桥斜长角闪岩条带,而在这个斜长角闪岩条带中又夹了一条形态不够规则宽度不一的长英质岩脉。斑状二长花岗岩因其主要矿物成分是长石和长英,质地比较致密和坚硬,抗风化耐剥蚀。

  斜长角闪岩的主要矿物成分是角闪石及少量斜长石,其中的角闪石是一种暗色的铁镁硅酸盐矿物,性质不够稳定,在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下,极易发生水解而遭受破坏,生成一些铁的氢氧化物的粘土物质,最后被流水搬走,致使斜长角闪岩遭受到彻底破坏而土崩瓦解。斜长角闪岩中所夹的长质岩脉,因其矿物成分基本上都是硬度比较大和性质稳定的长石石英,抗风化能力强,不易风化瓦解。

  在长期的外力风化剥蚀和搬运过程中,由于岩性不同,抗风化破坏能力大小的差异,斑状二长花岗岩中的斜长角闪岩首先被风化破坏,而斑状二长花岗岩和长英质岩脉难于风化破坏,结果两侧被水平裂隙和直立裂隙分割的斑状二长花岗岩处于临空状态,一旦发生重力不稳就会从两边向中间倒塌,滚落下来的两块斑状二长花岗岩的岩块恰好被残存下来的长英质岩脉中的一个岩块所支撑,形成了三石衔接支撑的势态,而其下面的斜长角闪岩不断被风化剥蚀,其风化破碎的碎屑又不断地被流水所搬走,并且边搬运边下切,日久天长,便在桥的下面掏空出一条5米深的深涧,巧接在一起的三块巨石和两侧峭壁互相顶拱支撑,处于一种平衡状态而牢牢地紧靠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今日看到的深涧绝壁悬仙桥的奇异景观。

  三石巧接是外力风化剥蚀和重力崩塌共同作用的一种偶然的巧合,自然界中常有这种巧合现象,正是这种偶然巧合塑造了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奇观异象。当你知道了三石巧接成桥的由来之后,不仅为仙人桥奇妙的景观所陶醉,而且也定会为大自然这种神奇造化赞叹不已。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相关推荐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