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
槎滩陂是江西最早的水利工程,为南唐金陵监察御使周矩父子凿石所建,距今1067年,至今仍灌溉泰和4万多亩粮田。槎滩陂分为主坝和副坝两部分。在主坝上的基角处,暴露出众多的红石条是最早的筑坝材料,已阻水千年。这些红石条分四五层垒叠筑起。浸于水中的红石条有4米长,宽0.4米,厚约0.5米。
据史料记载,周矩在天成末年(公元930年)随儿子周羡和女婿吉州刺史杨大中迁居泰和的万岁(今泰和螺溪镇)。他体察民情,深知群众受旱欠收之苦,便决定兴修水利。公元937年,周矩经过多年的谋划后,选择了属赣江水系禾水支流的牛吼江上游的槎滩村畔,用木桩、竹筱、土石压为大陂。据《泰和县志》记载:古陂长一百余丈,横遏江水,开洪旁注,故名槎滩陂。又于滩下七里许,伐石筑减水小陂,储蓄水道,俾无泛滥,名碉石。古陂设计合理,均设在河床坚硬、水流缓慢处,以免遭冲毁,并在陂上设置大小泓口,供船、排通行,保证航运畅通。建成槎滩陂后,周矩父子开挖灌溉渠道36条,使当时禾市镇和螺溪镇9000多亩田地变成吉泰盆地的鱼米之乡。
由于周矩生前对古陂管理制定了完善的制度,古陂历时千年仍屹立不倒,惠泽万顷,至今仍可灌溉泰和、吉安两县四个乡镇的4万多亩良田,对我国现有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史料记载,古陂建成后,当地就立刻成立了由陂长负责、各有业大户轮流执政的管理机构。同时,周矩父子置办田产,获取谷物,以确保古陂的日常维护经费。据当地介绍,槎滩陂至今已多次修复,并得到拓展和完善。1998年,水电部门在古陂上发现了两块刻有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3年)蒋氏重修槎滩陂的条石。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