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里供奉着一尊“大庙菩萨”。据历史记载,这位所谓的“菩萨”是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的一名智勇双全的著名战将,名为“灵姑浮”,后被敕封为“通泽将军”。据史料记载,公元前496年,吴、越在槜李(现浙江嘉兴)大战中,灵姑浮一马当先用大刀斩落吴王阖闾的足趾,夺来马靴。吴王阖闾身负重伤,羞愤交集,不久死去。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兴兵伐越,激战于夫椒(太湖椒山),越国战败,被吴军围困在会稽山。灵姑浮在越国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临危受命,忍辱负重,以自己的忠诚和谋略为保存兴越灭吴的力量,毅然带领一支将士乔装打扮成老百姓模样,潜隐于深山冷岙的陈溪,开荒种田养畜禽,并秘密操练兵马。从此,陈溪便成为越国“十年繁衍积聚,十年教育训练”的后方基地。
公元前482年,越王勾践倾全国兵力袭击吴国,灵姑浮带领强悍的10个儿子和训练有素的将士浩浩荡荡直奔战场,火烧苏姑城,杀了吴太子。公元前478年,勾践又动员全国力量,进攻吴国,双方激战于笠泽(今苏州南),隔江对峙。公元前475年,越军攻打到姑苏城城下,城池坚固,未能攻下,形成包围。公元前473年,勾践再次起兵伐吴,被围困近三年的吴都姑苏,摇摇欲坠,同年11月,越军强攻占领了吴都,夫差走投无路,万分懊悔,拔剑掩面自杀。双方交战24年,一波三折,越国雪洗国耻,班师回朝,庆功论赏,下旨封灵姑浮为“通泽将军”,成为越国复兴的第一功臣。
越灭吴后,灵姑浮功成身退,回到故地陈溪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身后人们感恩将军,立庙祭之。10个儿子被安排到10座小庙中,散落在周边四十八堡之间,分别为大山前岗庙、阴地绛珠庙、戴王糜山成功庙、徐岭清潭庙、虹桥徐岸庙、潘宅陈溪庙、石沸庙、洙溪白马庙、张家岭少缚庙和庙下干溪庙。
建庙两千余年,共有九十九间房子及双洗楼台,庙内画梁雕柱,金碧辉煌,每逢春节、元宵等重大节日,群众纷至沓来,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唱戏赏灯,门庭若市,十分闹猛。
时光追溯到1939年,抗日战争初期,根据0宁绍特委指示,依靠山区,开展武装斗争。对此,上虞县工委立即贯彻执行,在陈溪建立了虞南抗日根据地,并把县山乡战时政治工作队的队部设在进入大岚山的咽喉——陈溪大庙,当时任县政工队长的袁啸呤,带领虞南十九都四十八堡的老百姓开展轰轰烈烈的-斗争。此庙也曾是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后勤保障基地,以大庙为中心的周边村庄,开办军械制造厂、0厂、被服厂、织布厂、弹花厂、印染厂、皮革厂等战时军工厂和抗币、粮票印刷厂,设有后方医院和鲁迅中学,为抗战最后胜利作出过重大贡献。
解放后,通泽大庙改建成供销社和竹器厂,到所谓“破旧立新”文革时期,大庙被拆除,庙内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被损毁,建成供销社的水泥结构楼房。
现在的通泽大庙,是1993年由冯志仙、曹鹤春、王国强等10位老人尽义务,化三春之苦,发动复检,并得到各级部门的支持,民间踊跃解囊捐款,企业单位鼎立赞助,村民积极参加劳动而重建并逐年加以修缮,这处散发着浓厚历史韵味的文化古迹终于得以重现世人,他如同一位年长的老者,静静地伫立,见证着陈溪的沧桑往事和今天日新月异的新农村变化。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