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之所以留下这么多孔庙,唐太宗李世民功不可没。唐贞观二年,唐太宗诏令在孔子故乡曲阜建孔子庙堂,孔子被尊为“先圣”。唐贞观四年,唐太宗又下诏令,指示全国各州县设孔子庙,由此孔子庙从曲阜走向全国及周边的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与佛教寺庙建在偏远地区不同的是,孔子庙都建在城区的中心,可见其地位显著。
孔子又名孔丘,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山东曲阜人。孔子主张把教育从上流社会扩大到平民阶层,即变“学在官府”而为“有教无类”,生前编纂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等鸿篇巨制,是科举时代中国文人学子们的经典教科书。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体,故儒家文化也因此成了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慈城孔庙始建于宋雍熙二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光绪《慈溪县志》载:县令李照文建于县治西北四十步,庆历八年县令林肇徙建于县治东南一里处(即今址)。
现存慈城孔庙除大成殿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战机轰炸倒塌为近年重建之外,其余建筑均为历代真迹,光绪原貌。光绪年间,清“工部”测量,慈城孔庙占地为:“学官地(孔庙房舍)共一十亩三分(约7000平方米)……通共地(即总面积)十八亩五分九厘七毫九丝(约12400平方米)。”(《慈溪县志》)
慈城孔庙建筑以中、东、西三条轴线纵向贯穿为布局,正门为棂星门,在中轴线上。棂星是古代天文学上的文星之一,把孔子比作文星,就是要我们尊重天一样敬重孔子。棂星门平时关闭,仅在有重大祭祀活动或重要贵宾莅临时才暂时开放。
棂星门内呈半圆形的水池叫“泮池”,上有泮桥三座,依古制,天子之学四周必环以圆形流水。古时只有考中秀才,有资格进入诸侯之学者,才能经泮桥,入拜孔子;其次为大成门,“大成”二字取自《孟子》中的“孔子之谓集大成”,赞颂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过了大成门为大成殿,大成殿左右侧为东庑、西庑,里面摆放着后世供奉的乡贤乡儒的牌位。
再后是明伦堂,明伦堂是以前生员上课的地方,当年刚入学的生员拜祭完孔子,都要到明伦堂去拜见老师,然后就在此上课;过了明伦堂是梯云亭,梯云亭寓意学子要爬楼梯一样一步一步奋进,才能登上“梯云”,成为“人中之人”。梯云亭左右则是“进士第”,里面陈列着慈城唐宋至明清500多名进士的名单。如:王来、王復、姜宸英等先贤。
东轴为魁星阁、文昌阁、土地祠、崇圣祠。魁星阁和文昌阁是中国传统祭祀建筑,是祭祀传说中掌管文运的功名禄位之神;土地祠是土地神的祠堂,可保一方平安、五谷丰登;而崇圣祠是奉祀孔子父亲叔梁纥和孔子五代祖先及其家族的地方。
西轴为尊经阁、节孝祠、忠义孝悌祠、名宦乡贤祠。尊经阁旧时是存放儒家经典书籍的地方;节孝祠则有慈城当地5000多名贤妻良母、节烈孝女的名单及一些事迹的介绍,如:姚女抚弟、贤妻相夫、六女抗倭等;忠义孝悌祠内陈列介绍了慈城忠义孝悌人物,如汉代董黯、唐代张无择、宋代孙之翰及慈城抗倭、抗英等壮士;名宦乡贤祠顾名思义是祭祀本地有政绩的-及对儒学传播作出贡献的人员。
慈城孔庙建筑,中、东、西三条轴线,各自布局完整又相互依存、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既综合又取舍,平稳、静穆、壮阔的建筑艺术风采。孔庙四周以红色宫墙相围,在南面红色宫墙上刻有“万仞宫墙”四字,意喻孔子学问高深。
在南面红色宫墙左右各有一“下马碑”,-“一应文武-军民人等至此下马”,提醒人们路过此地时,下马、下轿步行,以示对孔子的敬重。前通衢东西设有“腾蛟”、“起凤”二坊,“腾蛟”,蛟龙腾跃,“起凤”,凤凰起舞,出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之句。
孔庙中还存有大量的碑刻及画像,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慈城孔庙亦是目前浙东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文庙。
孔子 (前551~前479)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晚...... 详细+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