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炮台
来自: Cyril
2016-02-19
564
吴淞炮台  吴淞口,地形险要,为东南国防门户。清代筑有东、西、南、北和狮子林5座炮台。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军入关后,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吴淞作为长江门户,长期处于激烈的争夺中。从清顺治八年(1651年)至十二年,明将张名振、张煌言的舰队曾4次进攻吴淞,3次攻入长江。顺治十六年,郑成功率大军进入长江,直逼南京,清朝政府受到极大震动。顺治十七年,江南总督郎廷佐奉命在黄埔江西岸吴淞杨家嘴口修筑炮台。康熙五十七年又在杨家嘴对岸修筑炮台,两座炮台夹江对峙,东岸的炮台称东炮台,西岸的老炮台改称西炮台。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鸦片战争进入第三年,五月初八日凌晨,英国侵略者向吴淞炮台大举进攻,江南水师提督陈化成在此与英军展开殊死搏斗。西炮台是吴淞口的主阵地,拥有175门大炮,东炮台只有20余门大炮,属辅助阵地。由于两江总督牛鉴临战逃窜,致陈化成陷入孤军作战,使西炮台陷入敌手。吴淞失守,长江门户洞开,侵略军长驱直入,迫使清政府在南京签订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后,海防形势发生变化,防御设施集中于黄埔江西岸。东炮台未再修复,西炮台则屡加改建。工程仿照西洋式样,架木排桥,外用三合土筑造。后又三面围筑土城,长550米、高4~6米,垛墙高2~3米,内设暗炮台11座、明炮台3座、弹药总库2所、小库11所,装配弹药房2间、兵房46间,共安装大炮12门、小炮6门。

   光绪十年中法战争期间,法-舰悍然-上海港口,拦截我国漕运民船,炮轰我国巡逻舰艇。中法战争结束后,于光绪十二年在吴淞南石塘北端增设北炮台,与西炮台互为犄角。光绪十五年,又在月浦长江岸边建狮子林炮台。

   光绪二十六年,自强军营务处总办沈敦和指挥士兵炸毁西炮台,遭到舆论谴责,言路御史纷纷奏本-,沈敦和受撤职戌边处分,而西炮台终成一片废墟。西炮台被毁后,清政府责令两江总督刘坤一“迅筹规复,以振南洋要口”。刘坤一委盛军统领班广盛在吴淞南石塘南端新筑一座炮台,称为南炮台,与北炮台首尾衔接,长750米,总称吴淞炮台。清末和民国初年吴淞炮台由驻沪军队重兵筑防。民国21年一二八淞沪战争中,十九路军将士在炮台奋勇战斗,多次击退日军进攻。日军飞机大炮对准吴淞炮台轮番轰炸,南北两炮台被毁。1973年在遗址建成吴淞口“370"国防工程。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相关推荐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