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平岭石碑
来自: Edward
2016-02-16
980
  “荡平岭”石碑。立于白山市江源区和临江市老岭交界处,现有两块石碑,碑额、碑峰、碑座迄今幸存,额上雕有“双龙”图案,并有“皇清”字样,系公元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清朝政府为纪念修通老岭至临江公路而立。

  碑距白山市40公里,其中之一碑文系徐世昌撰并书。石碑通高2.45米,碑额0.68×0.08米,呈长方形,碑身高1.24米,宽0.64米,厚0.2米。碑文由左至右竖行书写,楷书体,字清秀文雅,流畅潇洒。碑文21行,一般为35行字后满行,个别出行的为37字,全文共591字,字清晰可辩。之二碑文由张凤台、李廷玉同撰“荡平岭碑记”,碑正文593字,碑阴文为115字,共608字。

  光绪34年,清朝政府为了巩固边陲,抵御外侵,增设长白府治。清朝钦差大臣、陆军部尚书衔、都察院都御史、管理三陵事务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东三省总督兼管三省将军事务徐世昌委任长白府设治总办张凤台、临江知县李廷玉统帅修筑临(江)、长(白)、海(龙)兵备道的临江路段。当时,八道江只是个区区小镇,通临江还是羊肠小道,况且老爷岭蓊郁灌丛、泱泱无垠,盖数千百年于兹矣。实为东北之蜀道也。修起路来谈何容易。为修此路张凤台于光绪三十四年五月初一由奉天(今沈阳)出发,每日行二十里,风餐露宿,经过抚顺、营盘、上夹河、木奇、新宾堡、欢喜岭、英额布、快当帽子(今日的快大)、通化县、八道江、红石等地,最后于五月十五日到达林子头。同行的有胡司马李石臣(后为通化县知县)。经过考察,林子头通临江有三道:一南、一中、一北,概不易修。唯上年左翼长宝贵拟修未竣的冯家窝铺(即现在的林子头)至岭顶,土多石寡,虽荆棘丛生,比较起来是费减工省。当即决定光绪三十四年五月二十二日动工。工徒三百,踊跃奋力,夏秋之交,披荆斩棘,登山浮涧,炙风沐雨,蚊虻叮咬,宿露餐霜。数月间,砍树千万株,开盘十八道,架桥梁大小百余座,终于在九月中旬竣工,荡平老爷岭。修筑此路,工程之大,施工之艰,实在不易,只有修通荡平岭,长白龙华岗路才能和临江贯通,才能经通化、海龙直达奉天省城。修通此道的重大意义正如《长白汇征录》荡平岭碑记中载的那样:可“遥制岩疆,事关边要,应预筹全局。”可“捍临(江)蔽通,屏藩辽沈。”

  为了表彰与嘉奖张、李二人的功绩,徐世昌亲撰并书《荡平岭碑记》。正如张凤台所说:“岭以荡平名,我节帅徐公嘉其路工告成而名之者也。查此岭谚称老爷岭”这是其一。

  另一块碑文是由张凤台和李廷玉同撰。碑的正面是写工徒三百,筑路过程如何艰难,碑的反面镌刻的是筑路工程队的稽查员及第一、第二、第三工程队的队长,及测绘员的名单。

  此碑是记录我们祖先拓荒戌边的功德碑;是开发保卫长白山丰功伟绩的真实记录;是临江、长白开发的第一步见证。据清《长白山江岗志略》记载,当时的临江市场交易,半之韩民。《白山纪咏》有云:“江边只有千余户,五百华人七百韩”。因临邑无车,又云:“城中自古无车迹,车道难于蜀道难。”……自白山返临,荡平岭路已修有盘道,始闻车声。又云:“儿童不识为何物,看罢归来问父兄。”如果没有当初的开发,就没有今天长白、临江的繁荣,也就不可能有完整的国土。功劳之大,令后人望而生敬,后生们应刻骨铭心,永不忘怀!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相关推荐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