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粹同钟萃,古代是汇集精华、精粹的意思。清代沿用明朝旧称,于顺治十二年重修,后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多次修葺。清晚期于宫门内添加垂花门、游廊等。
钟粹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钟粹门,前院正殿即钟粹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前出廊,檐脊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跴斗拱,彩绘苏式彩画。明间开门,次、梢间为槛窗,冰裂纹、步步锦门窗。室内原为彻上明造,后加天花顶棚,方砖墁地,明间内悬乾隆御题“淑慎温和”匾。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前出廊,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苏式彩画。
后院正殿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苏式彩画,两侧有耳房。东西有配殿各3间,均为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院内西南角有井亭1座。钟粹宫明代为妃嫔所居,曾一度为皇太子宫。清代为后妃居所。清咸丰皇帝奕詝幼年在此居住时,道光皇贵妃,即恭亲王奕?之母(时为)静贵妃(孝静成皇后)亦居此宫,代为抚育奕詝。咸丰帝孝贞显皇后(即东太后慈安)自入宫即在钟粹宫居住,直至光绪七年(1881年)去世。光绪大婚后,隆裕皇后也曾在此居住。末代皇帝溥仪入宫后也曾在此宫住过。
现在常年在此进行故宫藏玉器类文物的展示。钟粹宫初名咸阳宫,据记载,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咸阳宫改名钟粹宫,咸阳门改称钟粹门;隆庆五年(1571年)又更名,前殿为与龙宫,后殿为圣哲殿。清初又复改称钟粹宫,一直沿用至今。明代前期此宫为嫔妃们的居所,明隆庆年间钟粹宫为太子所居,到清代又成为太后及后妃们的生活区。
钟粹宫属于内廷东六宫中的一座院落,南北长47.38米,东西宽47.9米,平面近方形,分成前后两进院,前堂后寝。前院正殿即钟粹宫,坐北向南,是一座面宽五间、前出廊歇山式屋顶大殿。东西配殿各三间,前出廊单檐硬山顶。正殿左右有转角廊与配殿前廊相通。正门名钟粹门,坐北向南,是一座带斗拱的单檐歇山顶琉璃门,左右嵌有琉璃花饰照壁,门内有悬山卷棚顶倒座式垂花门,垂莲柱内置四扇可开合的屏门,门的两侧依南墙建游廊,与垂花门及东西配殿前廊相通,形成三合院带围廊的格局。后院也是一正两厢的三合院,不过较前院规格略低,屋顶都是较低等级的硬山式样,院中间有高出地面的南北甬道与前后殿相莲。后殿左右两侧有较矮的东西耳房和卡墙,自成小院。后院甬道西侧有井亭一座。钟粹宫这组建筑是一座典型的宫中宅院。
经实地勘察,钟粹宫正殿自明初建成后至清代只做过局部维修,至今仍保存著明代早期的框架形制。
正殿的平面布局,面宽与进深从中央明间起向左右次、梢间逐渐减小尺度,主次分明,这种分布方式比宋、元时期更为明显,并为清代所沿用。明代早期官式建筑柱网分布已是严格对称的格局,四柱一间也是这一时期的基本方式,柱子有明显的侧角和生起,这种做法依然保持宋代的遗制。
正殿室内梁架简洁,结构严谨,节点牢固,用材精良(梁枋、檩桁、斗拱都是金丝楠木),构件加工精致。梁与梁之间和梁与柱之间的结点普遍采用十字拱承托,以减少梁头檩枋的剪力。该正殿五架梁本身虽然不加雕饰,但在做法上采用了梁两端矮而窄和中间高而宽的拱形体的手法,这样处理既考虑到构架本身的荷载功能,又不因梁材较大而显得粗笨。在建筑物构件中,梁头柱头、斗拱椽头飞头等的边缘轮廓大多采用卷杀,制作规矩,充分利用木材本身容易加工的特点对各个构件进行艺术处理,从而更好的发挥装饰作用。
因为该正殿在明代早期是彻上露明造,因此各个梁架的梁枋檩桁斗拱等构件都满绘彩画。后来随着室内主人的更换或因使用的需要,室内顶棚也几经变化。明中、清初和清中天花三次向下移位,每一次天花向下移位,上面的彩画就保留下来,因此钟粹宫室内既保存着明早期和明中青绿点金的旋纹彩画,又保存着龙凤和玺彩画,还保存着外檐檩枋的式彩画。在一座宫殿中遗留下来不同历史时期、风格各异的彩画尚属少见,这对于研究明、清官式彩画发展史有极高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故宫博物院太和殿神武门保和殿皇极殿武英殿乾清宫坤宁宫慈宁宫三希堂养心殿寿安宫御花园永寿宫午门文华殿体仁阁太和门奉先殿交泰殿弘义阁延禧宫东华门长春宫承乾宫储秀宫文渊阁中和殿景仁宫景阳宫西华门故宫珍宝馆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