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熟悉病虫种类,了解农药性质,对症下药。蔬菜病虫等有害生物种类虽然多,但如果掌握它们的基本知识,正确辨别和区分有害生物的种类,根据不同对象选择适用的农药品种,就可以收到好的防治效果。
第二,正确掌握用药量。各种农药对防治对象的用药量都是经过试验后确定的。因此在生产中使用时不能随意增减。
第三,交替轮换用药。正确混配,以延缓病、虫抗性生成。同时,混配农药还有增效作用,兼治其他病虫,省工省药。
第四,选择适于不同蔬菜生态环境下的农药剂型。如喷粉法功效比喷雾法高,不易受水源限制,但必须当风力小于1米/秒时才可用;同时,喷粉不耐雨水冲洗,一般喷粉后24小时内降雨则须补喷。如塑料大棚内一般湿度都过大,应选择用烟雾法的杀虫、杀菌剂。
第五,使用合适的施药器具,保证施药质量。用喷雾器或喷粉器将农药均匀地覆盖在蔬菜的病虫杂草上,通过触杀或胃毒或熏蒸等作用收到防治效果。农药覆盖程度越高,效果越好。以喷雾法而言,雾滴越小,覆盖面越大,雾滴分布越均匀。
第六,加强病虫测报,经常查病查虫,选择有利时机进行防治。各种病虫的习性和危害期各有不同,其防治的适期也不完全一致。根据准确的虫情测报,抓时间、抢速度,力求在最适宜的时间内进行施药,最大限度的降低危害。
(灵蓝)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