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蕾的变现是整个棉花高产的基础,如果出线棉蕾掉落的现象,有可能是以下十种因素造成的,要及时掌控了解棉蕾信息及时补救。
1.过密:种植密度过大,造成田间光照不足和通风差,使中、下层棉叶受光少,以至棉叶渐黄脱落,同时大蕾、小铃也随之脱落。
对此,应根据气候、土壤、肥水、品种和栽培技术条件,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和相应的株行距配置,提高透光率。已形成郁蔽的棉田可打掉一部分主茎老叶,剪去无蕾的空枝。
2.渍害:棉田含水分超量,氧气不足,根系活力下降,营养滞供,使蕾铃得不到必要的养份而脱落。
棉田要确保“三沟”配套,沟沟相通,达到雨停沟干。对“水泡旱”棉田,要深挖靠水田的边围沟,保持棉畦干爽。
3.干旱:花铃期常出现高温干旱,影响了棉株生理活动,抑制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动,使肥效难以发挥,导致棉株的吸收、运输等受阻,引起蕾铃脱落。
因此,久旱不雨应进行叶面喷肥,亩用1千克尿素、0.2千克磷酸二氢钾和0.1千克硼砂对水50千克喷雾,连续2次,间隔7天。若中午棉叶“打蔫”应在早晚提水沟灌,过后浅锄保墒。
4.旺长:肥水过多,造成棉株松散,叶片肥大,嫩枝过长,蕾铃从里向外逐渐脱落。这时应使用生长调节剂予以调控,塑造高光型株型,减少脱落。
方法是根据具体情况,亩喷助壮素4~8毫升,使旺长缓解。
5.缺肥:缺氮植株下部叶片枯黄早落,上部叶片黄绿且薄小,果枝少,蕾铃小而少,脱落多,呈早衰状。缺钾棉杆细弱,上部主茎歪斜,果枝下垂,叶色浅绿,蕾铃渐落。严重时,叶卷缩干枯、脱落,果枝短而少蕾。
对缺氮田块亩施5~10千克碳铵,对水50千克,连续2~3次,间隔7~10天;缺钾田块亩喷施0.2~0.3千克磷酸二氢钾,对水50千克,连续3~4次,间隔7天。
6.缺硼:棉株果枝上的蕾部分干枯,有的“蕾而不花”或者脱落。
因此,视缺硼轻重,亩喷硼砂25~50克,隔10天一次,连续3~6次。也可掺在药水中。
7.虫害:特别是棉铃虫危害,若防治偏迟,幼虫钻入蕾铃内,喷药也阻止不了蕾铃脱落。
因此,当虫卵变黑时,用杀卵剂喷治,第2天或第3天用杀虫剂再喷治,做到准时用药,准确用药,防止幼虫钻入蕾铃。
8.药害治虫治病时,用药次数过多,浓度过高产生副作用,植株生长减慢,根系弱,叶功能受阻,易早衰,蕾铃发育停滞甚至脱落。
药害是潜在性的,因此打药时,要根据病虫发生的轻重,选用适宜农药,适量喷施。
9.倒伏:棉花进入花铃期,蕾花铃较多,此时若遇到大风暴雨,部分棉株会倒伏,时间一长,蕾铃就要脱落。
风雨过后应及时扶正棉株,踩实棉株根部四周土壤,使棉株能直立于地面。
10.田间操作不当:在田间进行中耕、除草、施肥、打药、整枝、采收等管理时,稍不注意,就会碰伤或撞掉枝叶和蕾铃。
因此,要精细管理,安全操作,减少蕾铃脱落。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