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在春耕时节门庭若市的兰西县农资经营市场,显得有些寥落。偌大的广场上只有几辆小型农用车及小四轮拖拉机在等待装卸化肥,有些店铺已经关门歇业。“那些开小货车采买化肥的都是一些种田的大户,由于化肥涨价的缘故,一些小户农民已经很难负荷高额的农资成本了。”一家店主告诉记者。
“每年化肥都是从头一年的十二月份开始卖,今年却有个怪现象,化肥都是从三月份才开始售出。本来能在手里周转两三次的资金今年只能周转一次,相比去年也少赚很多。”鞠洪文是青冈县天羊农资公司的总经理,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由于今年的化肥价格涨幅太大,玉米的价格降低,一些农民不是手有积压的粮食没有卖出去就是在抱着观望的态度,因此,导致了今年从三月份春耕备耕时化肥才陆续开始卖出。据其介绍,今年的化肥同比去年每吨上涨了700多元,他用同样的资金今年至少比去年少进了三千吨化肥,且由于化肥涨价,中小户农民的购买力下降,他今年的“收成”也不好。据鞠洪文保守估计,与去年相比,他今年至少会少赚5万元钱。
发牢骚的不只鞠洪文一家,兰西县的农资经销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大庆石化双联化肥公司兰西经销站的李兴臣对《中国经济周刊》说,他今年的化肥都是现进现卖,因为市场价位太高,不敢进太多,他们掌握不好市场,一旦积货,明年出现价格回落就完了,“其实我们做经销商的风险才最大”。
说起进货,兰西县兰郊供销社化肥销售部的王树会更是义愤填膺。“今年化肥不但是随进随卖,而且价高、难卖,还必须都要现金交易,少一百块钱都不行!”王树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往年她从厂家进化肥只要交付一半的货款即可,可是由于今年化肥生产原材料上涨,厂家也存在库存积压的风险,都要求经销商一律现金交易,足额付款;另一方面,农民承受不了化肥的高价,供销商还要降低利润空间来卖。“今年化肥价格涨得太高,面对农民,我们也不忍心加价太高,今年照往年销售利润降低了,但到现在的销售量还不到往年的三分之一,我们的资金也有限,不能进太多货,现在又面临货源不足,后期肯定会有缺货、断货的时候。”
记者了解到,目前密山市化肥尿素的价格是每吨1900元,比去年同期上涨了2.6%;二胺的价格每吨4300元,比去年同期上涨48%;三元复合肥3100元,比去年同期上涨55%,农药的价格也将上涨10%以上。据业内人士分析,2008年农药市场上涨在所难免,从总体上来说,目前我国农药的供给大于需求,因此农药的价格上升并不是市场拉动的结果,而是生产成本增加的结果。一是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二是能源价格上涨,三是环保的力度加大,迫使农药企业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四是运输费用的加大,五是劳动力价格的上升。这五个因素使得农药的生产成本增加,从而拉动农药价格的上涨。
“现在基层经销商已经开始陆续拿货,只是终端处农民询价的很多,成交的却很少。主要是农民认为化肥价格太高,一时不能接受;另外农民觉得国家肯定会出台政策抑制化肥价格,都在观望、等待;如果等一段时间,价格再不下降,有的农民将采取少施肥或者使用低浓度化肥的办法。”有关部门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汉枫缓释肥料(黑龙江)有限公司总经理齐云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今年原料价格大幅上涨给生产厂家造成很大的成本压力。粉状磷酸一铵去年2134元/吨,今年3715元/吨,粉状钾肥去年一月进价为1848元/吨,今年同期为3145元/吨,涨幅都在70%以上。黑龙江有130多家复合肥生产厂,由于原材料价格涨幅太大,大多数厂家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很多中小型生产厂家纷纷停产,大型厂家也利润锐减。
据齐云峰介绍,汉枫做为新型缓释肥料生产厂家,面对大幅度的原料价格上涨,影响不是没有,但比生产普通肥料压力要小很多。原因是缓释肥的肥料利用率比普通肥料高27.6%-47.9%。根据对照试验得出,施用缓释肥料比普通常规肥料大豆每公顷净增收入为1167-1417.5元,水稻每公顷净增2133.5-2441元,玉米每公顷净增收入1634-1725元。“今年,化肥价格涨幅较大,农民大多采用少施增产的方法来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正基于此,我们公司今年初调整了产品生产结构,增加了缓释节能肥的生产,减少了普通常规肥的生产。缓释肥料去年同期生产了3万吨,今年本期将达到8.5万吨。普通常规肥料去年同期销售3万吨,今年同比销售下降50%,只有1.5万吨。”
农资打假进行时
农资价格上涨,造假获利空间增大,以致造假事件频发,加之造假花样不断翻新,面对真假难辨的农用资料,农民叫苦不迭。
“走,正好我们去现场,一同去吧。”4月1日上午,当记者刚刚说明来意,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防伪中心主任、“春雷行动”绥化市巡视督导组组长薛坤便急匆匆往楼下走,“青冈县昨天刚查获一批假化肥,我要到现场看看”。
沿着哈黑公路北上,驱车一个半小时进入绥化市青冈县,随后在县质监局领导的带领下,汽车又在乡村公路上颠簸了三十多分钟到达了一处平房,此时门前已围满了村民,在房屋内,堆放着一百多袋标明厂家为“青海大柴旦帮农生物研究所”生产的硫酸钾镁肥。
“这是一起典型的以相似结晶体冒充真肥的‘高水平’造假化肥。”随同前往的省质监局标准化处姜国庆副调研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因为今年农资产品尤其是化肥价格的上涨,一些造假分子看到有利可图,借机仿造一些以次充好,以假代真的假化肥,再用比真化肥低的价格卖给农民,从中谋取暴利、赚取黑心钱,一些伪劣化肥有效成分的含量甚至低于普通农田土壤中的含量。以刚刚查获的假冒硫酸钾镁肥为例,制假者采用与硫酸钾镁相似的结晶体进行销售,外包装上厂名、厂址、执行标准、登记证号、有效成分含量等一应俱全,可是经检验其中的钾元素含量却为零,通过青海省质监部门协查发现,厂名、厂址均是假的,我们还要继续深挖此肥的来源。这批肥若上到地里,反而对土壤营养结构造成破坏,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当初我根本不知道是假化肥,还觉着今年的包装看上去比去年还好,而且还能送货上门。”当地村民彦凡有告诉记者,他昨天买的16袋硫酸钾镁肥全部是假化肥,是县质监局的执法人员端掉了制假窝点,然后根据线索找到了他,并帮他追回了1200元的损失。“如果没有质监局的‘春雷行动’,我肯定不知道这是假化肥,老百姓一年都指望着这点儿地,如果真用了假化肥我这一年等于是白搭了。”
薛坤告诉《中国经济周刊》,2007年初黑龙江省质监局首度在全国提出质监护农“春雷行动”,主要以化肥、农药、农膜、农机及配件等春耕物资和柴油机、水泵等抗旱物资为重点,深入开展农资打假,着力查处坑农害农案件,以保证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确保春耕生产顺利进行。2007年“春雷行动”期间,黑龙江省质监系统就免收各类涉农检验、检测、检定费用共计1077.97万元;出动行政执法人员69236人次,查获不合格农资产品2375.15万元,捣毁农资产品制假窝点95个,其中大要案和典型案件99起,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8起,共计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2782.09万元。
薛坤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自2008年“春雷行动”3月9日启动以来,仅绥化市质监部门就立案查处了涉农案件27起,其中质量案件8起,计量案件16起,标准化案件3起,大要案、典型案件3起,共罚款31.5万元。今年的“春雷行动”包括对农资产品的专项治理,而且将免费项目根据农民的切实需要在去年的10项基础上增加了5项,给农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同时他们还通过采取抽查结果公示、典型案件警示,名优产品提示的“三示”手段,建立农资产品红黑榜,引导农民科学购买优质农资产品,争取在省质监局领导的带领下与各系统同心合力,把今年的“春雷行动”打得更响、更好,真正服务于农民。
“今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年初粮价波动较大,如果再遇假农资,对农民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虽然农业、工商、公安等部门的介入加大了打击假农资的力度,但坑农害农事件还是时有发生。假农资不仅关系农民的收入问题,也关系社会的稳定,每查获一起案件我们都高兴不起来,更多的是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薛坤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