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情报一经组建就是以服务为宗旨。服务是农业气象情报的永恒主题,农业气象情报为国家经济建设、为农业的稳定发展服务、为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服务,为宏观决策进出口贸易,粮食、农用物资调运、抗灾救灾服务。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农业气象情报已成为气象为农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技术的发展,服务方式不断增强,目前大多采用以下的方式:
(1)邮路、交换 最初的服务方式都是邮寄。北京地区的国务院及各部委都使用交换方式。京外单位气象系统省级及省以下单位都使用邮路。
(2)传真 新华社《农业气象》专稿几年来都是使用传真的方式快速传至新华社。
(3)电视 曾在中央电视台二台经济信息栏目播放《农业气象信息》。从每旬第三日播出改为每星期二播出。
(4)广播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省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里经常播送农业气象情报信息。
(5)报纸 人民日报、各大报纸及省报都刊登和转载农业气象情报的有关内容。人民日报经常是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专家提醒的方式刊载全国范围农情、灾情信息。
(6)视频给国务院发送的农业气象情报还采用光缆输送进入视频为国家领导人服务。
(7)微机联网 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服务方式,正在局部使用,并将继续扩大使用范围。
(8)电话咨询 京内、京外都使用这种方式。这多是用户主要与我们的联系方式。
(9)杂志 《气象》、《中国农业气象》都经常刊登农业气象情报的综合分析和科研报告。
1983—1985年服务内容以旬报、月报为主。旬报每月2日、12日、 22日出版,月报为下月的上旬出版。
随着系统建设的发展,在业务运行中充实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服务产品不断增加,形成了以《全国农业气象旬(月)报》为龙头的旬报、月报、季报、年报等系列化服务产品,以农作物专题分析(稻类、麦类、黍类、油料、棉花)为主的系列化服务产品。为新华社逐旬提供《农业气象》专稿,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系列化服务产品。服务产品规范化、定量化、系统化。
除定期服务产品外,还有四种类型的不定期服务产品。一类是主动的抓住当年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的突出问题(突发事件、气候异常)编制不定期的服务产品,如:橡胶冻害、柑橘冻害等的分析,对领导最为关注的问题增发不定期的服务产品。1987年夏季北美等地出现大范围干旱,国内许多部门都关注着旱情的发展及对我国粮食市场的冲击。为此,我们组织人力,收集有关材料,编发了专题报告“美国及北美洲旱情概述”。第二类是为国家计委、农业部等政府部门召开的会议和根据用户的需求编发时段更长,分析更细、更深的专项咨询服务产品。每年数量不等,但是服务中的重要服务任务必须完成。第三类就是重要灾情的调查报告,如云南冻害、辽、吉、黑冻害以及洪涝灾害调查等。一些调查采用录相记实的方式进行。部分剪接、编制成录相片向上汇报或送中央电视台向社会播放。此外,服务产品还以发专稿、电话咨询和会议介绍等多种方式向各界服务。回答各界人士的电话咨询。使农业气象情报信息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国家级农业气象情报业务服务系统,还对各省级服务系统兼负指导责任。第四类承担提供局长签发上报国务院的夏秋粮食生产条件分析意见的基础性文件和对下部署气象服务指导性文件的任务。1990年以来已列入日常业务,农业气象情报服务业务成为气象为农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扩大情报服务的效果,进一步拓宽服务面,从只为政府部门服务,扩大到为社会公众服务。每旬3日在中央电视台二台《经济信息》节目中播送《农业气象信息》,把服务推向社会。1988年7月起新华社每旬播发《农业气象》专稿,专稿每旬1—2日传至新华社,4小时后就以新华社消息向国内、外播发,形成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系列化产品。
服务产品多样化、多层次、多方位为用户服务,而且服务层次越来越高。进入了、参与了高层次的决策服务。
国家级的农业气象情报服务首先是为国家一级的政府部门服务,为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国家计委、农业部、国家经贸委、民政部、国务院抗旱办公室、水利部、林业部、国家信息中心等部门或单位服务,每期服务产品送国务院秘书局30份。其次是直接为生产单位服务,通过新闻媒介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服务。每旬2日向新华社提供(农业气象)专稿,逐句把全国范围的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重大事件、重点地区的1~2个重要问题编写出<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及时传至新华社。4小时后以新华社消息向国内外新闻单位发布。次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向全国广播,人民日报及各省省报转载。中央电视台和各省电视台转播,对各级政府指导农业生产都有参考价值。社会公众也进行了广泛服务。国际上有影响的通讯社、美联社、露透社、法新社都作为重要信息加以收集转播。还为本系统的有关业务单位、省级农业气象中心、气象台服务。互相支持,双向服务。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