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候区划的基本概念
来自: Don
2016-02-18
1050

农业气候区划是根据农业生产对气候的特定要求,作出能够阐明气候与农业生产关系的一种区域空间上的分类,其任务是为决策者合理配置农业、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有效防御气象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以往国外多数学者认为,只要采用与农业有关的气候指标进行区划,尽管这些指标和农业的密切程度不同,都可算作农业气候区划的范畴。例如л.н.巴布金认为是用对比法研究气候条件对植物和动物界有利程度的气候区划的专门化;л.и.卡拉斯柯夫认为是按照一定的农业地理分布有决定意义的气候指标系统,用绘图方法进行分区;г.т.谢良尼诺夫等人认为是根据与农业生产对象有密切关系的热量、水分资源和越冬条件等进行分区;日本大后美保认为是按照与农业有密切关系的气候要素;确定适宜或不适宜农作物栽培地区,并根据产量的高低进行区划。中国的农业气候区划,是从气候区划发展而来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没有专门的农业气候区划,但已有的一般气候区划都或多或少和农业有关。50年代开始,国内有些学者已有专门的农业气候区划发表。到了80年代,由于全国普遍开展了省、县级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对农业气候区划的概念已有了一个基本的共识,一般认为,一个综合农业气候区划,通常是根据一定的、对主要农业生物的地理分布、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有决定意义的农业气候指标系统、遵循气候分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以及农业气候相似性和差异性原则,把农业气候条件大致相似的地方归并在一起,把其差异的地方区别开来,这样将一个大区域划分为若干等级的带、区和地区之类的区划单位。对于一些部门的和单项的农业气候区划除遵循基本的区划原则外,其区划形式和内容都有不同,主要侧重于符合客观实际和应用性。1987年丘宝剑和卢其尧编著的<农业气候区划及其方法)中,对农业气候区划的内涵已有深入论述,并对国内外农业气候区划研究概况作过详细介绍。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相关推荐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