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区划以生态区划为前提条件。在引种和品种区域试验中,应首先了解区试地的主要气候因素和其他生态因素指标,然后依据生态同源理论,根据品种所属种、品种群及品种所具有的特性,开展品种区试工作。
前苏联植物学者HN瓦维洛夫把世界果树分为6个原生中心和若干次生中心,指出一个种对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源于该种在原生地的环境条件。欧亚种葡萄原产于亚洲西部及地中海沿岸,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季降雨偏少、气候干燥,冬季降雨较多、温暖。法国马赛夏半期(4~10月)降水213?mm,冬半期(11月~翌年3月)降水333?mm,1月均温63℃。意大利罗马夏半期降水279?mm,冬半期526?mm,1月均温67℃。
欧亚种原生地的地中海式气候条件,使该种及其品种群尤其是东方品种群普遍有较强的抗旱性,较差的抗寒性和抗病性。欧亚种品种栽培在地中海式气候条件或与西亚大陆性气候条件相近似的气候条件下则表现最佳,如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澳大利亚的西南部,我国的新疆、甘肃、宁夏等省,干旱、半干旱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均为欧亚种、特别是东方品种群品种的适宜区。我国黄河故道栽培区,属夏湿地带,先后曾大批引种栽培欧亚种东方品种群品种龙眼、新疆红葡萄及其他抗病性较差的保加利亚品种,造成了几乎全军覆没的局面。
美洲种起源于北美东部夏半期湿润地区,该区的华盛顿夏半期降水560?mm,冬半期440?mm,美国东部成为美洲种品种康可的主要产区。欧美杂种具有美洲种抗湿抗病的特性,在我国东部温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区普遍表现良好,此区是美洲种及欧美杂种品种的适宜区。原产于我国东北的山葡萄种左山一号、双优、双庆及其山欧杂种公酿一号等品种,在东北原产地,由于冬季有厚雪覆盖,其越冬情况反而不次于冬季无覆雪的偏南地区。
上述情况表明,葡萄的生态区划与品种区划是有区别的,在确定葡萄栽培适宜区时,首先考虑当地的气候等生态条件,其次考虑种及品种群的气候适宜性。所谓葡萄栽培适宜区,次适宜区,确切地说应是某个种或品种群的适宜区,它反映出生态区划与品种区划的相互联系与差异。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