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田实行间、套复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经验的积累,并且随着科技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南方棉区,由于热量资源优越、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就已出现了棉花与多种作物的间套种形式,形成了以麦套棉为主的棉田种植制度。70~80年代,随着棉花育苗移栽技术的普及推广,促进 7麦(油)后棉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套栽作物共生期过长的问题,使棉田粮棉套作得到了巩固与发展,在主产棉区,形成了麦(油)棉二熟种植制度,实现了粮棉油的全面增产。进入 90年代,随着我国农村体制改革的深化,农业生产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农业连年丰收,农产品数量充足,并且出现了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相对积压过剩、效益降低等不利形势,迫使农业生产由增量型向增效型转变,向高产优质高效的“二高一优”农业发展。棉田高效立体种植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它是在麦棉套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棉田秋冬季节或棉花生长前期个体小空间大的优势间套蔬菜、瓜果及其他特种经济作物,从而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多熟种植方式,改粮套棉为经棉套作或间作,进一步提高棉田产出率和综合经济效益的一项种植制度。目前该技术在江苏、四川、湖北、湖南、山东、安徽、江西等省发展速度较快,江苏省于 1995年把棉田高效立体种植技术列为重点开发推广项目, 1998年通过了鉴定,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