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量资源的年际变化
来自: hello
2015-12-16
792

由于中国冬、夏季风环流在每年进退时间、强度和影响范围不尽相同,造成各地区的温度条件年际间有变化。因而,每年各地区的热量资源也不稳定。随之而来产生的冷害、热害,给中国各地区农业稳产、高产、农业持续发展带来影响。因此,研究热量资源的年际变化包括≥0℃和≥10℃的多年平均积温值,积温最大值、积温最小值以及积温相对变率,对中国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

中国积温相对变率的特点:一是中国东北、华北北部、西北以及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积温相对变率大[3]。以≥10℃积温相对变率为例,漠河为7.86%,乌鲁木齐 8.80%,拉萨9.06%,丽江6.54%。而东南沿海以及长江中下游的积温相对变率小。≥ 10℃积温相对变率,上海为2.45%,福州2.94%,海口和景洪均为1.30%。中国积温相对变率大的地区主要受到极地大陆气团影响大,以及高原气候每年多变造成。积温相对变小的地区主要受海洋水温调节,每年温度变化相对小,热量资源平稳,农业生产相对稳定。二是中国绝大部分地区≥10℃的积温相对变率比同一地区≥O℃积温相对变率大。反映出中国夏半年喜温作物生长期间的热量资源变化大,常出现冷、热灾害,农业生产不稳定。而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喜凉作物生产相对稳定。

中国各地气候条件每年都有波动,造成各地区的热量资源每年不尽相同。中国近百年≥10℃积温变化规律,在20世纪初期各地积温偏少,30年代中期开始增多,至50年代达到顶峰,后逐渐下降,60年代中期曾有一短暂的回暖过程,目前在平均值附近摆动。自40年代起中国冬春秋季节气温变暖,尤以东北、华北变暖明显,冬季西北变暖也很明显。而夏季变冷,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黄河与长江上游地区以及东北的东部更为突出。

进一步分析1841—1993年北京年平均气温、冬季平均气温、夏季平均气温滑动变化,从年平均气温滑动曲线看,从1841—1876年间,全年热量资源比较平稳,在平均状况下上下小的波动。从1877—1918年,热量资源处于低值时期,只有少数年的热量资源高于平均值。1919—1953年,热量资源丰富,处于高值时期,每年热量资源都大于平均值。 1954—1980年热量资源又处低值时期,仅60年代有几年热量资源高于平均值,从1981,年起到现在,年平均气温—处于上升阶段,热量资源属丰富时期。每一年内务季节中的热量资源在年际间也是有差异,其特点冬季或夏季平均温度滑动曲线变化幅度比年平均温度滑动曲线变化幅度大。冬季变化曲线在1850年之前以及1972年以后处于冬季高温期,在 1851—1971年基本处在冬季低温期,也有个别时段出现高于平均值年份。但从20世纪70年代起到现在温度一直处于上升阶段,气候变暖,热量资源增加,已超过1841年有气象资料以来的记录。在中国北方其他地区也出现热量资源增加的情况,但中国还有不少地区,特别是在西南,从20世纪50年代起,气温都一直在下降。以上情况仅是来自气象台、站资料,基本代表城市或近郊情况。中国高山丘陵区热量变化情况还不清楚,就全国而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温度升高热量资源增加的结论仍需进一步研究。如果目前气温确实一直处在上升阶段或属正常波动,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它将对中国农业产生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相关推荐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