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栽培依其加温与否可分为加温促成与无加温促成两种方式。我国南方使用的大多为无加温促成方式。加温促成成本较高,采用较少。20世纪80年代,浙江、上海等地已开始试验塑料大棚促成栽培,浙江省农业科学院(1992)首次报道了大棚促成对巨峰葡萄的效应。以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1997)在总结生产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先促成,后避雨”的大棚栽培模式,形象地表述了大棚促成与避雨的相互关系。此种模式已成为南方设施葡萄栽培的主要形式。
“先促成、后避雨”是指大棚在早春覆膜促成,促进葡萄生育,入夏后仍保留顶部棚膜用作避雨的方式,特别适合在梅雨地区使用。塑料大棚架材简便,成本较低,覆膜后生态环境改善,如温度升高、日夜温差大、不受雨淋等,对提早成熟,提高坐果率,改善品质,减少病害等作用明显。可使原本不宜在南方种植的欧亚种葡萄得以在南方地区栽培,其栽培效果和综合效益十分显著。大棚葡萄作为优质高效的栽培方式,对种植业结构调整,扩大品种,调节市场,提高科技含量均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南方葡萄发展的主要方向。
①品种选择。促成栽培以早、中熟品种为主,应选择大粒、优质、无核等经济效益高,耐弱光、耐湿、果实着色好等性状优良的品种。8611、沈871、京玉、藤稔、巨峰、无核白鸡心、矢富罗莎、维多利亚、里扎马特等在南方各地使用较多。
②大棚构建。以定型装配式钢管大棚为多。南方的单栋大棚,一般宽6?m,肩高18~2?m,脊高32?m,每公顷45栋,棚间距1?m。连栋棚有逐渐增多趋势。为减少成本,各地创造不少竹木结构大棚,如浙江嘉兴大桥乡毛竹大棚,也获得较好效果。
棚膜以透光率高,耐候性好的长寿无滴膜为好。常用的有EVA(乙烯—醋酸乙烯膜)无滴膜、有色的紫光膜等。
③打破休眠。早春大棚覆膜升温时,如果葡萄尚未通过休眠,则会出现发芽不整齐、发芽率低、枝梢生长不良等问题。因此,打破休眠是大棚促成栽培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葡萄冬芽完成休眠需要低温条件,一般认为,满足葡萄休眠的低温需要量为72℃以下低温1 000~2 000小时。在上海测定,里扎马特仅需400~500小时,巨峰约800小时,无核白鸡心、绯红则需1 200小时以上。依此计算,上海地区葡萄通过休眠的时期在1月上旬~2月中旬,但因品种而异。
打破休眠,促进发芽主要是利用石灰氮(氰氨基化钙),这一化学调控技术已在生产中普遍应用。
④温度和环境调控。大棚生态环境调控中温度是最重要的因子。早春覆膜时间,南方在1~2月,因地域而有差异。覆膜后,应尽量密闭保温,但白天超过30℃时需揭膜调节,随天气的逐步转暖揭膜也日渐频繁,直至彻底揭开。在上海,揭膜时间约在5月上旬,此时常正值葡萄开花坐果期,揭膜要逐步地平稳进行,以避免棚内温度剧烈波动。
棚内葡萄生长之后可结合每天降温通风补充CO2,行间铺地膜可降低棚内湿度。
⑤树体管理。大棚内由于棚膜的遮光,光照较弱,栽培设计中应注意适当放宽栽植密度,控制产量,合理修剪等措施。架式可用篱棚架,棚面倾斜向上,每棚栽两行,行间距4?m。树形采用双主蔓小扇形,以长、中梢修剪为主。
依据品种制定花穗整形、疏花疏粒等技术,产量一般控制在11 250~15 000?kg/hm2为好,务求质量第一。夏季修剪要严格控制新梢,保持叶幕通风透光。
必须进行果实套袋,尤其是对欧亚种葡萄。以市售专用白纸袋为佳。当果粒黄豆大小时套袋,套袋前喷药1次。
⑥土壤和水分管理。大棚内土壤易聚积盐分,因此,要少施化肥,多施有机肥。增加钾肥以提高品质,施入3375?kg/hm2的K2O可显著提高品质。早春地温上升慢于气温,根系活动滞后是影响生长的主因,加盖地膜可缓和这一矛盾。棚内土壤水分全靠人工补给,应采用滴灌或微喷方式供水,约10天左右灌1次。在葡萄需水的敏感时期应增大灌水量,灌足灌透,如萌芽前、幼果膨大期、浆果转色期等。
⑦病虫害防治。大棚内易发生白粉病和灰霉病,病害防治应以此为主,兼治其他。棚内透翅蛾比露地少,但红蜘蛛、介壳虫等较多,应加强防治。在药剂选择上,宜选高效低毒及生物农药。全年用药可比露地减少一半以上。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