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如不注意环境保护,那工厂中有毒废水、农田中的农药以及生活污水大量流入水体,污染水质及富营养化,会引起水产动物中毒、畸变、甚至大批死亡,有的水域现已成为“死湖”,并通过水产动物的蓄积而毒害人类,所以一定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水产动物受毒物的毒害共有三条途径﹕一为鳃的呼吸功能受到影响,窒息而死;二为水产动物与水接触的部位,如体表、口腔等受到毒物影响而遭到损害;三为通过食物链或直接从水体将有毒物质吸收到体内,组织器官受到破坏,产生不良的生理影响,严重时可致死。
环境中物理、化学因子,如水温、pH、硬度、溶氧量等对毒性有很大影响。一般污染物质的毒性随水温升高而加大,如有机氯的异狄氏剂(Endrin)在30℃时对鱼的毒性比5℃时高33倍;但也有例外,如酚对鱼的致死浓度,6℃时为5克/立方米,12℃时为8克/立方米,18℃为9.8克/立方米,即温度低,毒性大,这也许与低温下减慢了排泄和解毒过程有关。PH的变化对毒性也有明显影响,氨的毒性随pH增高而加大,氰化物的毒性随pH的增高而减小;镍氰化合物中氰基在pH6.5时,1克/立方米的毒性比pH8时1 000克/立方米还大。重金属在软水中比在硬水中毒性要大得多。水中溶氧降低,毒性成比例增加,如铜、锌、铅在溶氧饱和度80%时,致死浓度为0.95克/立方米;溶氧饱和度60%时,致死浓度为0.85克/立方米;溶氧饱和度为40%,致死浓度为0.71克/立方米。水产动物早期发育阶段(胚胎及幼苗)对多数毒物在整个生命周期,最具有敏感性。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