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雨涝灾害的抗灾对策
来自: Duke
2015-11-15
894

(1)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防洪抗涝能力 中国长江流域低洼圩田稻区和沿江、沿湖圩区稻用,极易受到雨涝灾害。因此,低洼、圩田要沟、渠、河配套,经常疏通内外河道,保持排灌系统运行正常,雨季适当增加装机容量,提高排涝模数,预降沟河水位,扩大调蓄能力。为防止大雨和暴雨及江湖风浪对堤岸土壤的冲刷,水利工程设施应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对江湖堤坝的培修以土石方为主,并在江湖滩上增植和保护芦竹,迎水坡高水位以下铺植草皮,高水位以上可栽种芦竹或杨柳;背水面以造林为主形成多层次绿化带。同时,对江河、圩堤埂和闸门应加强管理,经常防治堤埂的白蚁危害。逐步完善管理部门间的无线电通讯联系,确保雨季汛情的传递与决策指令的下达,把洪涝灾害减小到最低程度。

(2)因地制宜,选用抗涝高产品种 水稻不同品种的耐涝性能差异很大,在同等程度的涝害下,其减产率各异。1991年特大洪涝灾害时,茅弼华等(1992)的调查结果表明,同为籼型杂交组合或籼稻品种,涝害相同天数,其茎蘖存活力不一样。因此,在中国南方稻区针对当地气候与地形地势特点进行合理的品种布局十分重要,它也是战胜雨涝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3)雨涝灾害的应变对策

 ①水稻分蘖期间受到雨涝,应视受涝天数与受害程度采取不同的补救措施,一般受涝3~5d排水后,仍有绿叶存在,只要加强肥水管理,及时增施恢复肥,促进早发快发分蘖成穗;雨涝7~9d的稻苗,排水后,几乎不见绿叶,则要对受涝稻苗进行外部形态诊断,若叶鞘内部发绿,没有腐烂,且有一定硬度,说明尚有发叶可能;或排水2~3d后有心叶出生,需视苗情而异。分蘖前期受涝的稻苗,每穴包括分蘖有 1~2茎成活,就可早施适量速效氮肥,并辅以磷钾肥;分蘖中后期受淹的稻苗,后生分蘖成穗时间短,每穴应有两茎以上的成活苗,加强栽培管理才可获得一定产量。

 ②中国南方稻区水稻受雨涝灾害后,一般年份易出现高温晴热天气,对受涝稻苗的恢复非常不利。因此,必须看天、看苗情进行科学管水,促使受涝苗尽快恢复生长。防止高温、烈日猛晒新生嫩苗;高温、晴天排涝时,需要日灌夜排,白天浅水护苗,夜间脱水调气,促进根系发育与地上部生长,等到发足一定分蘖后进行轻搁田,以利壮大早生分蘖,促使后生分蘖成穗。

 ③受涝稻田恢复生长后,出生的心叶与新生分蘖都较幼嫩,极易遭到纵卷叶螟的危害;受涝稻株生育期的延迟,增加了后期三化螟与稻飞虱的危害几率;同时,受涝害稻株易感染白叶枯病与纹枯病,以及灌浆期稻的瘟病危害。因此,必须抓好受涝稻株病虫害的防治。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相关推荐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