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栽培的化学调控
来自: Cedric
2016-01-12
579

葡萄栽培的化学调控,是通过施用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葡萄植株的生长发育进行调节,从而达到某些特定栽培目标的一项技术。葡萄是我国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最普遍、最成功的果树之一,已有多种生长调节物质在生产中得以应用,如赤霉酸(GA3)、吡效隆(CPPU)、萘乙酸(NAA)和吲哚丁酸(IBA)等。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已开始试用生长素类化合物促进葡萄苗木生根,以后逐渐发展成为苗木生产中的一项常规技术,也是我国葡萄生产中最早应用的一项化学调控技术。

50年代后期,美国、日本等国开始研究GA3在葡萄上的应用。60年代初,我国刘家驹、罗国光等相继开始GA3促进无核葡萄坐果和浆果增大的试验。1964年起,新疆已在无核白葡萄的生产中使用GA3,至80年代末期,使用面积每年达3 300?hm2以上,增产幅度30%~50%。现在GA3增大果粒的技术在无核品种中已广泛使用,成为果树栽培上应用生长调节剂最为成功的范例之一。后又发现,GA3对有核葡萄也有提高坐果、增大果粒和改善品质等综合效应,在玫瑰香、巨峰、藤稔等葡萄品种上已相继推广应用。

50年代末期,日本学者发现,GA3可以诱导玫瑰露成为无核葡萄,并将无核化技术迅速应用于生产。60年代初,我国在玫瑰香上进行无核化试验,但未获成功。80年代,又相继开展试验,至90年代初取得突破。在先锋、巨峰和马奶子葡萄品种上已有应用。

70年代后期~80年代,我国相继对矮壮素(CCC)、多效唑(PP333)、比久(B9)、助壮素等生长抑制剂和延缓剂,以及乙烯利(CEPA)等开展试验,多在局部地区试用。其中,B9涉嫌有致癌作用,现已停止使用。

90年代,我国开始在葡萄上试用苯脲类细胞分裂素吡效隆(氯吡脲CPPU,简称KT30),有显著的促进浆果增大,提高坐果等作用,而且效果稳定。日本于80年代试验开发成功。现已成为一种普遍应用的新的葡萄生长调节剂。

随着葡萄设施栽培的兴起,打破休眠、促进萌芽成为促成栽培的重要措施。已发现某些化学物质有打破休眠的作用,报道较多的是石灰氮和氰氨,使用简便,效果较好,90年代末期,已在南方大棚促成栽培和北方日光温室设施生产中推广使用。

随着绿色安全食品日益受到市场重视,完善和制定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葡萄上使用的国家或地方标准,实施相关的生产许可和检测制度,已在我国受到充分重视。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相关推荐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